南京官員的考察“俱該南京吏部、都察院會同考察,徑自具題”,南京京官的考察不由北京部、院職掌,全權由南京部、院負責。
隆慶四年的京察,也是王廷最後要處理的一件事兒,之後他就要乞休請辭,回四川老家養老了。
“叔大沒和我提過。”
但如果是張居正舉薦的人,皇帝為了平衡或許會考慮,他們則可以用支持張居正舉薦人選的方式聯合他,一起對抗高拱。
經過這麼長時間,魏廣德其實已經有點明白,那就是隆慶皇帝要的是一個實力比較平衡的朝堂。
京察的舉行由朝野各衙門協作進行,“部、院主持於上,吏科、河南道、考功司協讚於下”,吏部和都察院堂官從事京察的主持工作。
魏廣德皺皺眉,隨即說道,“我們不能舉薦,應該是選擇支持孟靜,倒是叔大那邊可以問問有沒有人選。
“說實話吧,我覺得子正兄回鄉後,最有可能接替他的人,還是劉體乾。”
魏廣德歎氣道。
由此也可以看出,利用災變請求調整國策,其實在明朝中期就已經開始,也成為改變國策的一個機會。
高拱因為皇帝的原因,造成話語權最重,自然就是“魏”,而他們這夥人和張居正,當然就是“吳”和“蜀”。
或迫於朝中大臣的反複提議,弘治十七年六月,明孝宗終於下旨:“令兩京吏部各會同都察院並各衙門堂官從公考察,今後每六年一次,著為令。”
洪武九年十二月,規定每歲一考,九年為滿。
考滿製度規定京官九年通考黜陟,而京察十年一行,京察時不少京官或已改任它職,因此京官十年一考察具有不完善性。
陳以勤奇怪的問道。
適當扶持,就應該是隆慶皇帝要做的事兒。
所以,如果高拱想要通過京察打擊、報複一批官員,那麼他首先要麵對的就是都察院左都禦史王廷這一關。
divcass=”ntentadv”這也是一開始魏廣德就不擔心歐陽一敬這些人遭到高拱報複的主要原因,有王廷在,他們這邊的人應可全身而退。
魏廣德立即糾正話題,把有些歪的話題帶回正路上,今天他們討論的是都察院左都禦史。
最後,堂審當日,考功司郎中負責“唱名”等相關事宜,員外郎負責上稿,“郎中主查理,員外郎主上稿”。
“大洲剛忠英偉,議論慷慨,有孔文舉蘇子瞻之風。”
聽到陳以勤說趙貞吉有孔文舉的風骨,魏廣德不由得一下子想到後世網絡上看到的一個段子,據說是美國小孩對於“讓梨”的看法。
吏部堂官命本部司官,製作應察官員名單,密托科道官共為谘訪,根據谘訪所得填寫訪單,再以回報堂官。
“沒有沒有。”
官員的考評成績出來並成文後,京察還未結束,即便皇帝已經批示,因為還有科道最後一次審核。
閏察起於正德、嘉靖時期,成為權臣傾陷忠厚之人的深坑。
京察由吏部尚書主掌,吏部侍郎的職責為“主讚太宰”,協助吏部尚書工作,其職能貫穿京察的準備、進行和收尾的各個環節。
既然要平衡,不管是高拱還是他們,一家獨大絕不是最好的選擇。
“彆看我,我倒是問過一嘴,不過叔大說沒有人選。”
弘治十四年七月,吏部複議南京吏部尚書林瀚等人,重提京察周期過長,地方官員三年入京一次進行朝覲考察。
而另一家,那就是徐階的繼任者張居正,實力目前來看最為弱小,不管是在朝堂上的話語權還是實權,都很難起到平衡的作用。
而這些收集的文檔會被密封在吏部考功司,等候皇帝決定京察時間。
京察是對全體京官德行和能力進行的考察,旌彆賢否,懲黜不法官吏,整頓官場風氣。
單憑一家之力,肯定不能抗衡高拱,但是若聯合起來,或有一爭的能力。
魏廣德把想法說了,殷士譫和陳以勤也都覺得有些道理,關鍵是可以借此試探出隆慶皇帝的真實想法。
都察院堂官在京察全過程中主要起到總領其屬官的作用,但是卻要直接參與吏部尚書主持的堂審,或者說對於京官的考評,都禦史也是擁有舉足輕重的權利。
“這時候把水攪渾,未必是好事。”
都察院為明代最高監察機構,其職責糾劾百官、督察各道,其本身的監察職能,必然需要和吏部共同參與京察工作,“部院一體,協襄計典,不可偏廢”。
那就是不公平。
之後考語和訪單的填寫,是京察準備階段的重要工作,是部院進行堂審的主要依據。
陳以勤當然撿好的說,於是開口道。
考功司是吏部直接負責京察的部門,主要負責京察的具體工作,科道主要負責京察前一係列準備工作,及京察後的拾遺工作,對官員的考察結果最終“以聽上裁”,由皇帝決定被察官員的去留。
而“體乾”,是劉自強的字。
當然,魏廣德的話這麼說,陳以勤和殷士譫是絕對不會搞錯的,他們自然是知道他話裡說的是誰。
對此,弘治皇帝並未引起重視,自然也沒有因此就下旨。
因此,在京察結束後,考功司仍要宿部,處理有異議官員的察疏,這就是科道拾遺事宜。
洪武六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對京官三十個月進行一次考核,每考可升一等,這就是京官考滿製度的雛形。
這也是高拱在回朝後並沒有急於對一些人進行報複的原因,他有的是機會可以慢慢炮製一些人。
想讓張居正支持他們,很難,就如同讓張居正選擇支持高拱一樣難。
他在這裡說的劉體乾可不是現任戶部尚書劉體乾,而是南京都察院右都禦史劉自強,他和高拱同是河南老鄉。
魏廣德也緊接著說道。
“善貸,此事你抽空再問問,我有舉薦人選,實在不好問出口。”
陳以勤說道。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