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從魏廣德值房出來,回到自己屋裡,越想越是心驚。
因為之前張居正想著皇室對宗室一向很是提防,司禮監向各地親王府和郡王府都派了眼線盯著。
而且,因為各地提防財稅收入和戶部一樣,都非常緊張,所以撥付宗室祿米本來一直就不足,所以他壓根沒考慮過動藩王府的田地。
但是現在魏廣德的提議,卻讓他不得不深刻思考這個被他忽略的問題。
鬨得不好,藩王會在新政推行之後,再次大肆兼並田地。
除非,對藩王府兼並的田地征稅。
可是,大明從未向藩王府征收過賦稅,自己如果冒然提出,此事必然不會小,怕是那三十多個親王府和上百個郡王府的彈劾奏疏就會雪片般飛進司禮監。
宗室是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章的,到時候他們真要一起上奏章,就算宮裡怕是也頂不住宗室的悠悠之口,不得不做出妥協。
他必須砸這段時間裡想到妥善的解決辦法,既要對宗室自置田地征稅,防止他們繼續大肆兼並田地,還要想法子安撫住他們才行。
張居正已經沒有心思處理公務,坐在椅子上開始思考起來。
而魏廣德在張居正離開後,和他一樣,也是沒心思辦公了。
裡,清丈探底和推行一條鞭法,其實就是他和張居正合謀出來的。
隻是他沒膽量自己提出來乾,而且他也沒本事完成這麼大的一件工程,隻能靠張居正。
魏廣德所能依仗的,隻有當初隆慶皇帝交給他的裕袛那一幫人和他們的門徒,還有就是自己大本營江西官員,遠不是張居正繼承自徐階的龐大政治資源的對手。
而且,張居正通過和楊博等人的合作,還把山西和揚州鹽商也拉了進來,實際上擁有比魏廣德更加強大的商業實力。
隻不過在魏廣德眼裡,這股勢力應該是跟在張四維後麵,因為張四維家本就是這個龐大的商業集團中的一份子。
“蘆布,你叫人去文淵閣,把涉及藩王的文書都搬到這裡來。”
魏廣德可不願意把心學付諸東流,或者搞出個半吊子工程來,他必須要搞明白藩王不交稅的權利到底是不是朱元璋定下來的,當初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要知道,後世瘋傳士紳不納稅,其實那不過是官員們故意引導,瞎編的故事。
按照朝廷章典,士紳的田地要交賦稅,隻是有優免,也就是免除一定的雜稅和攤派,還有就是有幾口到幾十口不等的丁稅,根本就不是士紳不交稅。
但是實際上,士紳的稅不好收,官場盤根錯節,所以時間長了連一些不學無術的官員都以為自己真的可以免稅。
估計那個不納稅的傳聞,就是這麼傳開的。
而現在魏廣德要看涉及藩王的文書,就是因為在張居正離開後,魏廣德忽然察覺到其中有大大的貓膩。
都說祖製祖製,給人的感覺好像什麼都是朱元璋定下來的,可老朱活著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給藩王府田地,那時候老朱隻給了藩王封地。
藩王封地是什麼意思,那就是所謂的采邑,藩王府每年會向采邑要求供奉,也就是藩王府的生活所需。
藩王們不僅通過封地獲得祿米,還有鈔、錦、紵絲、紗、羅、絹、冬夏布、綿、鹽、花等多種物品,這些都是保障王府日常生活開支,還用於維持王府的運營和藩王的社交活動。
那是封地,不是賜田。
明朝的王府賜田實際上起始於明宣宗朱瞻基,他給趙王八十頃賜田作為王莊開始,各地王府紛紛效仿,請求皇帝賜田建立王莊。
而這些王莊的田地,似乎就從未向朝廷繳納過賦稅了。
忽然,魏廣德想到這裡,猛然就發覺不對的地方。
王莊的田地確實不會向戶部繳納賦稅,那是因為在魏廣德印象裡,好像是說封地隻是名義上劃給王爺的食祿地,由當地官員運營,收稅,再從王田稅收中撥發王爺俸祿,多退少補。
因為是地方上直接和王府對接,自然不走戶部,省去中間環節。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魏廣德也聽到過不少藩王府被地方官員坑害的消息。
在宣宗下旨給藩王賜田以前,那些封地的管理權其實不在王府而在地方官員手裡,也就是收租權。
而地方官員就在這個過程中侵占王莊產出,克扣下來瞞報王府。
這樣一來,那些藩王府每年能得到的地租很少,所以才會向明宣宗朱瞻基哭窮,然後才有了賜田。
賜田之後,王莊的管理權就落到王府手裡,他們也不允許地方官插手。
但凡地方官員要去清查王莊,他們的手下,也就是太監,豪奴就會在藩王命令下往前衝,以武力阻止地方官靠近王莊,如此王莊所得儘入王府。
現在好像就是那些個王莊都被各地王府控製,地方官根本就插不上手。
自此,那什麼稅也就收不上來了。
這是魏廣德之前聽人說過的,隻是以前隻是一笑而過。
反正戶部不是他的地盤,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自然是懶得管。
可現在不同了,那些藩王府那裡,若是不加以控製,以後就真的不好說了。
很快,蘆布就抱著一摞文書進來。
“老爺,我讓人在那邊查,不過文書很多,都是挑最早的往回搬。
這裡的你看完了,我再給你抱其他的過來。”
蘆布放下手裡文書,恭敬的對魏廣德說道。
“好,你先下去吧,有事我再叫你。”
魏廣德點點頭,直接拿起上麵的文書開始翻看起來。
等蘆布出去,魏廣德就開始拿著書案上的文書一本本翻看起來,不時還要想上半天。
畢竟,文字記錄的東西,多少還是和實際情況有差彆的。
不過看了幾本文書後,魏廣德察覺到不對勁的地方。
無他,貌似彆管是封地還是王莊,或者之後的賜田,都特麼和士人的田地是一樣的,根本就不免賦。
是的,按照朱元璋定的規矩,就是藩王的采邑為藩王提供王府所需物品,但是賦稅卻還是要交的。
至於之後的賜田,也是一樣的規矩。
明宣宗之所以給藩王賜田,其實就是因為下麵官員鬨得太不像話,居然把貪汙的主意打到藩王頭上了。
這裡,就不得不說清楚明朝的土地製度。
明朝的土地大抵就是官地和私地兩種,私地自不必說,就是私人的財產,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有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