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貸,你可算是到了。”
南京城外,當代魏國公徐邦瑞帶著南京留守官員出城來到碼頭迎接魏廣德。
當他下船後,徐邦瑞就一馬當先迎了上去喊道。
“兄長這些年可安好,家裡也好嗎。”
魏廣德也急忙快步過去,來到近前相互施禮。
“好,在這南京城裡,自然好了。
之前知道你下江南,我還想雖張佳胤一起過去尋你,可擔著南京守備職責脫不開身。”
兩人關係自然親近,一個是大舅哥,一個是妹夫,這些年徐邦瑞在南京應該有魏廣德這個妹夫在京城執宰內閣,城裡文官見到他麵都要客客氣氣的。
“對了,之前不是說去了杭州再看看鬆江府,就要回去嗎?怎麼忽然改道這裡來了。”
徐江蘭和南京時常有書信聯係,所以魏廣德行蹤對魏國公府來說不是秘密。
本來就沒計劃來南京,隻是沒想到前些天忽然來了消息,魏廣德要來南京城。
當時消息傳來,南京城上下還一陣雞飛狗跳,擔心是發生了什麼觸怒朝廷的事兒。
趕緊一番自查,結果卻是沒發現出了紕漏。
之後,魏國公府傳出消息,魏閣老不是來南京興師問罪,是有其他事兒,順道過來看看,這才平靜下來。
不過,南京城裡那些喜歡鬥雞走狗,招搖過市的各家子弟這兩天都被圈禁在府裡,就怕這段時間鬨出動靜來,傳到魏廣德耳朵裡。
沒有京城的人,有事兒在城裡就解決了。
可若是京城的知道了,就算不上報,回去茶餘飯後談起也是麻煩。
明朝京官到南京下船的碼頭,主要選擇在龍江關碼頭下船。
明代時南京水運發達,秦淮河與長江交彙處設有多個碼頭,但龍江碼頭最為寬大。
龍江關碼頭位於南京市秦淮河畔夫子廟旁,是明代重要的水上樞紐,此處曾是鄭和船隊停靠的重要碼頭,也是官員南下時的主要登陸點。
畢竟這裡緊鄰南京城,下船進城非常方便,沿途文風鼎盛,商貿繁華,可以很快領略到南京城特有的氣象。
魏廣德下船的碼頭就是龍江關碼頭,旁邊不遠就是大明龍江船廠。
好吧,當年鄭和船隊的寶船就是在這裡建造的。
雖然已經過去上百年,但今日魏廣德遠眺遠眺龍江船廠,船廠內工人穿梭舟船之間,一片繁忙的景色。
徐邦瑞剛剛介紹完這次隨他出城迎接的南京官員,就注意到魏廣德視線不是瞟向遠處,當即問道:“善貸此來是為了船廠?
現在那裡工期很緊,許多船隻定單都忙不完。
如果善貸有船要造,隻管和我說,那船廠提舉和我國公府有舊,當可插一插隊。”
“嗬嗬.”
魏廣德隻是一陣輕笑道:‘這次過來,確實船廠是一定要去的。
對了,龍江船廠裡那艘仿夷人帆船是否已經建造完成,試航如何,兄長是否知曉?’
“夷人帆船,哦,我知道,那船年初造好,不過出來幾次,船員們都使不好帆,又費老大勁拉回船塢了。
其實以我看,我大明的風帆就很好,沒必要學夷人的那套。”
徐邦瑞馬上接話,說出自己的見解。
“這是船廠的人說的,還是你自己琢磨的?”
魏廣德小聲詢問道。
“自己琢磨的。
那船造出來以後,我也上去看過,除了下層貨倉寬大點,沒看出和咱們的船有什麼區彆,也就是那帆看著遠綿綿的,沒有硬木為骨,我還真擔心風大把帆吹破了。”
徐邦瑞開口說道。
“兄長,我這次轉到來南京,之前信上就說了,主要是看看船廠和負責火器製造的軍器局,看看他們的火器製造。”
魏廣德開口說道。
“也不急在今日,今兒晚上我給你接風洗塵,明天我陪你去船廠,後麵軍械局我都陪著你去看看。”
徐邦瑞開口說道。
“那,我們先進城?”
魏廣德笑道。
“好,進城,你這也是故地重遊了,有快二十年沒來南京了吧.”
拉著魏廣德,徐邦瑞邊走邊說道。
隆慶年魏廣德回江西,倒是路過南京,但沒進城直接就離開了。
而之前最後一次進南京城,還是嘉靖末年,剛好趕上振武營兵變那會兒,他還參與平亂來著。
晚上的接風宴,南京城裡從守備太監王景到六部侍郎,滿城勳貴全部到齊,閣老到南京,曆史上真不多見。
酒席上觥籌交錯,把酒言歡,不管熟不熟悉,這時候都是說著奉承話,一個勁讚揚著皇帝英明,內閣公允,把國朝大小事兒處理的妥當。
好吧,雖然在此前,或許這裡許多人背地裡把內閣一杆閣臣罵的狗血領頭。
畢竟,內閣這些年的動作,實實在在傷害了不少人的利益。
不過能混到這裡來的,都是逢場作戲的高手,自然不會漏出怯態,於是就是賓主儘歡散場。
第二日,日上三竿魏廣德才起來。
收拾利索後,徐邦瑞也得到消息過來了,說起今日行程。
“要不休息兩日,京裡反正也沒催。”
落座後,徐邦瑞就開口說道。
魏廣德住在魏國公府旁邊的彆院裡,這是早年就送給徐江蘭的嫁妝之一,供魏家人來南京有個落轎之地。
“兄長,有些事兒,我還是要儘快處理了才能安心。
如果今日合適,我們就先去龍江船廠看看。”
魏廣德開口道。
“你啊,這麼拚命做什麼,這舟馬勞頓可不好受。”
徐邦瑞隻是搖搖頭,也不再拒絕,安排人備好車轎,就和魏廣德去了船廠。
龍江造船廠是明代洪武初年在都城應天西北隅設立的官辦造船機構,由工部分司直接管理。
該廠下設提舉司統籌造船事務,並設立六大專業作坊和看料鋪舍等工作間,工匠主要來自浙江、江西等沿江沿海地區的四百餘戶匠籍。
其造船能力涵蓋戰船與運船兩大類彆,所造戰船類型包括四百料戰座船、二百料戰船等六個等級,其中“料“為明代船舶載重單位,每料約合100斤。
彆覺得四百料和二百料船小,才不過二十噸級,這不過是前些年的生產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