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
divcass=”ntentadv”聽到楊慎的名字,眾人一愣:“江寧老師,您說的是楊廷和的兒子楊慎?”
“對。”
江寧點頭。
是的。
相對於更為民間一些的唐伯虎。
做為大明首輔的楊廷和與他的兒子楊慎,不少典籍當中還是留下來了。
哪怕經曆了一番大為學習西方。
但像這一些知名人物,曆史上還是有名字的。
所以江寧隻是一說,眾人便在公頻上說道:“江寧老師,楊慎雖然有一些才華,但要說是明朝才子之首,也沒這麼牛逼吧。”
“對啊,雖然他是楊廷和的兒子,但史書記載,他得罪了明世宗,然後被流放到了雲南。”
“還有呢?”
“其他一些,史書記載的就比較少了。”
“所以說,你們這是對楊慎不了解嘛。”
既然要開講楊慎。
江寧自然得查清楚楊慎的資料。
這個世界因為各方麵的原因,楊慎這個曆史人物雖然也寫了,但寫得並不是特彆具體。
或者說。
此前可能寫得比較具體。
但因為明朝之後的那個朝代,對於明朝以及此前的一通曆史進行了亂修。
隨後又經曆了全麵學習西方,一些中華文化被定義為了糟粕,或者說是不科學的學問。
於是毀得毀,扔得扔。
留下來的,已經模糊不清了。
“既然如此,今天我就再跟大家講一講楊慎。”
清了清嗓子,江寧說道:“楊慎是首輔楊廷和的兒子,因為其出身很高,所以楊慎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甚至就連當時的首輔李東陽,都稱楊慎為小友。而楊慎寫的文章,每每李東陽讀後,都稱讚不減唐宋詞人。所以年少的楊慎就非常的知名,同時,他在科考上麵,也非常優秀。”
“12歲時,楊慎就成為了秀才。18歲,成為了舉人,而且還是鄉試第一。21歲的時候參加會試,主考官將楊慎寫的文章例為了第一,沒想到燭花竟然落到考卷上燒壞了,導至楊慎名落孫山。但楊慎並沒有灰心,三年之後再參加會試,隨後又在殿試當中奪得第一,成為了狀元。”
所以。
從這來看。
楊慎不管是放在哪個朝代,狀元及第都是一等一的人才。
哪怕他後麵沒有什麼成就,能夠考取狀元,也是不一般的人物。
“不過考中狀元之後,楊慎的仕途走得並不順利。因為勇於直諫,所以當時的明武宗並不喜歡楊慎。連續幾次諫言,武宗都不理不睬,最後無奈,楊慎隻好稱病告假,辭去了官職。後來明世宗即位,楊慎本以為可以好好的教導這位小皇帝,可這位小皇帝卻很有主見,也不喜歡楊慎。”
“當然這隻是小事,真正的大事,而是在於一次【大禮議】的政治鬥爭當中,楊慎就此被流放到了雲南。”
這個時候。
有網友便問道:“江寧老師,什麼是大禮議?”
“大禮議就是關於明世宗如何給父母名份的討論。”
這自然是一個曆史問題。
不是很知道曆史的朋友對於此也並不是特彆了解。
江寧解釋說道:“而為什麼有這樣的一個討論,其實就在於,明世宗並不是明武宗的兒子,而是他的堂弟。所以,當明世宗即位之後,他就存在如何給自己老爹名份這樣的一個問題。楊廷和這一邊的觀點是,明世宗既然繼承了明朝大統,所以,他就得過繼給明武宗的老爹,也就是將明武宗的老爹當成是自己的親爹。理由則是,堂弟是不能繼承大統的,必需是嫡係子孫。
可明世宗明明自己有一個親爹,他又是一個很孝順的人,自然也就不願意將彆人的爹當成是自己的親爹。同時自己已經是皇帝了,為什麼還不能將自己的親爹當成是親爹,要是連這點都做不到,那當這個皇帝乾什麼?於是,兩派之間也就有這樣的一個政治鬥爭。楊慎自然是支持老爹楊廷和的觀點,當然,在那個時候,大部分官員都支持楊廷和的觀點。”
這裡麵到底哪個對,一直以來都有爭論。
有的說楊廷和這邊的觀點對。
因為按法理,各個朝代曆來也是這麼做的。
堂弟不是親弟,他其實在繼承上是有問題的。
也有的說是明世宗做的正確。
因為明世宗已經當了皇帝,你總是跟皇帝過意不去,這不是作死嗎?
但不管誰對誰錯,這都是一場政治鬥爭。
“原本這樣的爭論也沒有什麼,因為當時明世宗還小,也還沒有控製住朝廷。隨著時世宗長大,在他漸漸控製住朝廷的時候,他就與楊廷和一派產生了巨大的矛盾。最終,楊廷和這一派失敗。楊慎當時在政治鬥爭當中激動的說,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義死節,正是今日,然後約了一眾同僚在金水橋南,其他一些官員得知消息,隨後二百二十九人到左順門前候旨,從早上到中午都不退去。
“世宗大怒,下令逮捕五品以下的官員如楊慎等一百三十四人入詔獄,加以廷杖。當時楊慎的官職還不高,十七日就被廷杖一次,打得半死;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差點死去,最終流放到雲南。”
江寧大概的講了一下關於“大禮議”這個問題。
接著。
江寧繼續說道:“雖然被流放到了雲南,但楊慎仍然無比的關心國事。若看到貪官汙吏,他時常寫信給雲南巡撫。當時附近有一位叫做“鳳朝文”帶著一夥人作亂,楊慎親自帶領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平定了這一場作亂。隻是雖然楊慎心係國家,但明世宗卻非常痛恨楊廷和和楊慎,並時常問兩人的情況。隻要聽到楊廷和和楊慎生病,明世宗就很高興。也正因此,明世宗先後宣布了六次大赦,可一直以來都沒有赦免楊慎。”
“甚至當楊慎年滿60歲時,按當時明朝法律。60歲後,就可以贖身回家,但沒有人受理,楊慎仍然一直留在雲南,沒能返回四川老家。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之下,楊慎回到了老家。可又被檢舉揭發,隨即楊慎又被押回到了雲南。直到楊慎72歲,大限將至,楊慎仍沒有返回到家鄉,最終死於雲南。”
……
一個小時。
江寧將楊慎的經曆講完。
不少網友不免籲噓:“看來楊慎也是一個苦命人,中了狀元最後竟然老死他鄉。”
“沒辦法,政治鬥爭犧牲的人物。”
隻是這般說完。
不少網友卻是說道:“江寧老師,您講了這麼多,可沒有見到楊慎多麼的有才啊。”
畢竟。
江寧之前可是說楊慎是明朝四大才子之首。
就連唐伯虎,也才還是江南,亦或是吳中四大才子之首。
明顯。
從名頭上來看,楊慎更有含金量。
當然。
如果是以楊慎成為狀元來說,也確實比之唐伯虎更有含金量。
但這個怎麼說呢?
如果楊慎沒有啥背景,或許這個狀元大家都不會太過於質疑。
可楊慎卻是楊廷和的兒子。
如此高官的兒子,這裡麵有沒有問題?
這就值得懷疑了。
而且曆來科舉都不是一個特彆公平的考試。
唐朝時期基本上是被那些士家大族,皇親國戚把控著狀元,甚至是進士名額。
普通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希望。
可現在江寧講了這麼久楊慎,眾人卻並沒有發現楊慎特彆天才的地方。
至少。
好像比起來,眼前的這個楊慎沒有唐伯虎厲害。
人家唐伯虎不隻成為了繪畫大家,而且寫得詩也很好。
可楊慎江寧一直說他有才華,可才華體現在哪呢?
對於此。
江寧卻是微微一笑:“我知道大家會這麼問。既然大家問了,我便拿出楊慎先生寫過的一首詞與大家分享一下。”
“等等,江寧老師,您是說,楊慎是明朝四大才子之首,就靠一首詞。”
“也不能這樣說。”
江寧搖了搖頭,但卻又說道:“楊慎的才華還體現了其他很多的方麵,但是,其他一些不太好舉例。比如,他寫的文章,他寫得文章很有唐宋風韻。但如果拿出來的話,講解起來也困難。所以,我就舉例他寫的一首詞。當然了,你們說的僅憑一首詞……我覺得,就算是光憑這一首詞,問鼎明朝四大才子之首,也不是難事。”
“我去,江寧老師,這是不是太狂了。一首詞,有這麼吊?”
“就有這麼吊。”
“我不信。”
“那且看。”
說罷。
江寧拿出了紙與筆,寫下標題:“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