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
真要仔細的講這一部天龍八部,當真不是那麼好講。
divcass=”ntentadv”想了想,江寧便說道:“天龍八部細講就不講了,以後,我將出版天龍八部。不過,其實我想說的是。正如掃地僧所說,我們要想修練越高的武功,那就必需修習相應的佛法。隻有佛法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我們的功夫才能修習到最深處。如果我們的思想境界沒在到達這個水平,就算是有絕世的武功,我們也修練不出來。”
“江寧老師,您說的太高深了,這思想境界並不是那麼容易提升的。”
“這可未必。”
江寧笑著說道:“我跟大家講一個六祖慧能的故事吧。”
所謂的六祖,那就是禪宗的第六位祖師。
在六祖之前,還有五祖,四祖,三祖,二祖,一祖。
一祖也就是之前所說的達摩祖師。
“達摩祖師收弟子慧可,慧可收僧璨,僧璨收道信,道信收弘忍,弘忍最後就將衣缽傳給了慧能。所以,慧能就是六祖。不過,最為開始的時候,慧能並沒有引起弘忍的重視。當時拜弘忍為師的有幾百位,其中,又有許多表現優秀的弟子。隻是雖然這一些弟子非常優秀,可弘忍還是認為,這一些弟子當中,並沒有誰人能夠繼承自己的衣缽。”
“一日,弘忍深感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繼續等下去了,想將衣缽傳承下去。於是,他便出了一個考題。說,他的所有弟子都可以寫一首詩,詩中要將自己對於禪宗的領悟表現出來。誰寫得好,誰領悟的最深,那麼,他便將衣缽傳給誰。”
“這時有一位叫做神秀的弟子,他之前就表現的非常好。聽到五祖弘忍的考題,他當即就寫了一首詩。這首詩是這樣的,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詩的意思其實也很簡單,他說的是,我們時刻都要關心自己的心境,並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邪魔。這首詩一出,一眾弟子都覺得神秀大師寫得非常好,繼承五祖的衣缽應該就是神秀了。可惜,弘忍雖然看到了這一首詩,但卻並不認同。不過,他並沒有說出來。”
江寧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寫下了神秀寫的這一首詩,也可以稱之為偈語。
“雖然弘忍沒有評價這一首詩,但這一首詩確實寫得太好了。寺院裡一眾弟子時不時都在議論,恰好,這個時候寺裡一位燒火的弟子,也就是慧能聽到了。他聽到之後,搖搖頭說,這首詩寫得不好,對於禪宗的領悟也並不是特彆正確。其他弟子都說,你大字都不識,還好意思評論。可慧能卻不服,說,自己雖然大字不識,但對於佛理還是很了解的。哪怕自己大字不識,但世間一切萬物,道理都是相通的。隨即,他便托人將自己對於禪宗的領悟寫成了一首詩。”
說著。
江寧又在神秀大師所寫詩作之下,再寫了一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兩首詩。
看起來很接近,但意思卻完全的不一樣。
“而五祖弘忍也正是看到了慧能的領悟,雖然他知道慧能大字不識,但卻非常的認可慧能。最終,五祖弘忍便將衣缽傳給了慧能,所以,慧能也就成為了禪宗的六祖。”
江寧講完,一眾網友都是不斷的品味這兩首詩。
有的在詩裡品出了另一種人生觀。
有的還有一些朦朦朧朧。
對此。
江寧又是說了一個故事:“可能大家不是特彆理解,那我就說一個簡單一點的。六祖慧能接過五祖衣缽之後,他的佛學境界又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一次,他看到兩個和尚對著幡旗在激烈的爭吵。其中一人說,是幡在動,另一人說,不,幡哪會動,是風在動。兩人誰也沒有說服誰,於是,他們便問起了慧能。慧能說,即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心在動。兩人一聽慧能的話,一瞬間就此頓悟。”
講完。
江寧離開了少林寺。
至於江寧在講完少林寺之後,眾人對於慧能的這一番佛學有什麼感悟,那就是之後的事情了。
反正這種東西玄之又玄。
但也正是這種玄之又玄的理論,才最為適合裝逼。
……
“各位同學,今天是我們講明朝的最後一課。其實關於明朝,他還有許多許多可以講的。比如,七下西洋的鄭和。民族英雄戚繼光,太祖皇帝朱元章……但這一些人物早就被不知道多少曆史學者,專家研究之後又研究。所以,此前的這一些課,大都時候我講的都是一些小人物。”
從少林寺回來。
按照計劃,雙慶大學那邊,江寧還有最後一節課。
“這一些小人物有的隻是當了九品芝麻官,有的連官都沒當,隻是一介布衣。有的,甚至也沒有什麼功名。有的,可能在曆史上不起眼。可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也許,他們在當時的世界裡並不是那麼的耀眼,但幾百年之後,或許他們比之帝王將相還要出色。”
“所以,今天最後一課,我們還是聚焦小人物,這位小人物是誰呢,他叫做陳振龍。”
江寧在黑板上寫下了陳振龍的名字。
接著,江寧繼續說道:“可能大家對於陳振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甚至,翻閱典籍,也未必有他的名字。但是,正是因為他,才讓明代一眾百姓有了一種全新的口糧。”
“江寧老師,是番薯嗎?”
這時,有一位學子舉手說道。
“是的。”
江寧點頭:“不錯,就是番薯。我們知道,在我國原本是不產番薯的。番薯的產地是在北美洲,直到明代的時候,才引入到我們國內。隻是雖然番薯被引入到了我們國內,可到底是誰引入的?曆史當中,一直沒有人記載。或許他們覺得,這不需要記載吧。我覺得,這相當的遺憾。曆史不應該隻記載那些達官顯貴,曆史也不應該無視我們的普通民眾。試想一下,如果番薯沒有引入到我們國內,我們將麵臨更為嚴重的生存危機。光是將番薯引入到國內,他的貢獻,就不下於任何一位曆史名人。”
所以江寧要講的,就是這一些在這個世界上被人遺忘的角色。
“陳振龍生於福高官樂,因為家鄉土地貧瘠,水稻收成不好,家鄉百姓時常忍饑挨餓。陳振龍一直想要改變家鄉人的現狀,讓家鄉百姓都能吃飽飯。所以,陳振龍求學卻不為考取功名,而是棄儒從商。明朝萬曆年間,商人大多選擇出海從商。陳振龍也加入其中,隨商隊來到了呂宋島,即如今的菲律賓。陳振龍看見呂宋島的人民所食主食是明朝沒有的作物,也就是朱薯,現代我們稱為紅薯。”
“陳振龍了解到,朱薯不挑生長環境,適應性較高、產量高、耐旱,結果即可食用,沒有生熟的區彆,生吃熟吃都可以。陳振龍當即就有了將此作物帶回國內的想法,他覺得此物可以改變家鄉百姓食不果腹的局麵。隻是當時西班牙掌控著呂宋島的海關權,嚴令禁止呂宋島的物資流向其他國家。特彆是朱薯,也在禁止外傳之列。所以,陳振龍將朱薯帶回國並不容易。”
“江寧老師,那陳振龍是怎麼將朱薯帶回國內的呢?”
雖然江寧講的隻是一個小人物。
但每一個小人物,都是讓一眾學子倍感新鮮。
同時。
這也是他們曆史當中沒有學到過的。
所以江寧隻是一開講,眾人便牽掛著陳振龍。
“麵對著這種情況,陳振龍並沒有著急,他留在呂宋島學習栽培朱薯的方法,待時機成熟之後,他再想辦法。隨著不斷的栽培,陳振龍越發的了解到了朱薯的習性,也更為的知道。如果將朱薯帶回到國內,那可是能解決無數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同時,他也知道。朱薯對生長環境要求並不高,哪怕沒有土壤,甚至很長時間不吸收水份,他都能夠存活,這也讓朱薯帶回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為此,陳振龍做好了準備。他將一根朱薯藤綁在船隻的磨繩裡麵,然後又綁在貨物上。就這樣,陳振龍躲過了西班牙人的檢查。隨後,陳振龍一刻也不敢耽誤,他將這一根從呂宋島帶回來的朱薯藤進入試種。結果不久後,這根朱薯藤就長出了新芽。”
“次年,福建大旱,百姓收成大減。可是長樂縣因為栽培朱薯,並沒有受到旱災的影響。而陳振龍向官府提議,希望朱薯的種植推廣到全省。官府聽取了他的建議,朱薯成了饑荒閔中之地的救命稻草。直到清代,國內有超過一半的省份種植了朱薯,到乾隆年間,朱薯推廣到了全國,成為了家家戶戶的口糧。”
說到這裡。
江寧例出了一個人口數據:“我們來看一下數據。明末,全國人口最多隻有1個億。可是,到了清代,全國人口暴漲到了3億多,甚至達到4億。這是什麼原因?是清代比之明代成就更高,還是清代政策更好?在這裡麵,都不是。其中發揮最為重大作用的,那就是朱薯的引入中國。也正是老百姓解決了生存的口糧問題,人口這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國之根本在於民。
民之根本在於食。
這也是為什麼江寧要講陳振龍的原因。
同時。
這也是江寧開講明代最後的一課。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