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這幅畫,出自一位少年之手。求訂閱)
“謝謝,謝謝丘館長為我們帶來的精彩講解。”
丘少林之後。
則是另一位教授方宏敏上場。
說是教授。
但其實方宏敏是一位國畫大師。
他的畫作,最高賣出的價格破9000萬。
因此。
方宏敏一上台,台下一眾看客都是紛紛鼓掌。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方宏敏,也是一位國畫畫家。我從事國畫創作有50年,對於國畫自認為有一定的研究。隻是,當我看到這一幅長達12米的青綠山水畫卷,我卻深深的被震撼住了。震撼住我的不是他的長篇幅,12米雖長,但在國畫界也不是最長的。震撼我的,其一,就是他的青綠。”
“青綠在山水畫當中並不長見,或者說青這種顏色,幾乎沒有名作。哪怕就是有青這種顏色的,也隻是隨便揮灑,幾點就是了。可是,在這幅作品當中,卻用了大麵積的青綠。這放在國畫裡,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不可行,甚至是新手創作。因為大量用青這種顏,會讓整幅畫卷表現的很俗氣,可是,當這一幅作品放在我們眼前,他卻表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氣勢,半點俗氣也沒有。”
“其二,丘館長剛才已經介紹,這幅畫卷是北宋時期的一幅畫作。也就是說,他與我們現在的時間,相隔已有千年。千年時間,基本上幾乎所有的畫作,他們的顏色都可能會消失。可是,大家可以看到,映入我們眼前的,這一些顏色仍然光彩照人,不知道的還以為,這一些顏色是後人重新添加上去的。”
“但事實上,這就是他本來的顏色。而為什麼這一些顏色能夠保留千年之久,卻不褪色呢?”
這一問,眾人一下子無比的好奇。
是啊。
千年時間啊。
彆說是畫卷了,哪怕就是一些金屬文物,也不知道生鏽了多少。
甚至。
有的還鏽到沒有了。
這是為什麼?
很快。
方宏敏給出了答案。
“其實,這一幅作品在用色上,選用的顏料與我們現在的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在創作此畫的時候,大膽的運用了礦物質和石青染色。也正是運用此法,曆經千年,他的顏色仍然清晰可見。哪怕有部分脫落了,但是其畫法仍然保留其中。”
“如這一片山石區域,山石的輪廓用淡墨勾勒,加赭石或花青渲染山體,渲染多在前後兩石中的後麵一石,之後再罩染赭色,石頭頂部以汁綠接染,再以石青或石綠罩染,山石下部保留赭石色。”
“同時,該幅作品在設色和筆法上繼承了隋唐以來的“青綠山水”畫法,即以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為主,設色具有一定的裝飾性,並作適當誇張。畫家在較為單純的藍綠色調中尋求變化,雖然以青綠為主色調,但在施色時注重手法的變化,色彩或渾厚,或輕盈,間以赭色為襯,使畫麵層次分明,色如寶石之光彩照人。石青、石綠為礦物色且極具覆蓋性,經層層罩染,物象凝重莊嚴,層次感強,與整幅畫麵渾然一體,豔而不俗。雖不似金碧山水一般勾勒金線,但氣勢盎然。”
掌聲不斷的送出。
雖然這一段在技法上的介紹大家感覺聽得不是特彆懂。
但就是感覺很厲害。
當然。
這也是央視的厲害之處。
請的不管是館長,還是學者,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
“接下去好像要請江寧老師上場了。”
“嗯。”
“有些擔心江寧老師。”
“啊……什麼情況?”
“還什麼情況,看看前麵一個是故宮博物館的館長,另一位是國畫大師,不知道江寧老師頂不頂得住。”
“這有什麼,他們又不是pk。”
“雖然不是pk,但央視這麼大的影響力,節目播放之後,肯定會有人對他們進行點評。更何況,江寧老師這麼火,眼紅他的人也有很多。此前很多人都說江寧老師就是一個網紅,真要比實力,肯定不如現實當中那些大師。不少人還說江寧老師是野路子出家的,哪能與這一些專家相比。”
“我日,這話我就不認同了。”
“怎麼?”
“真當江寧老師是野路子啊?就算江寧老師是野路子,但他的水平有幾人比得上。先說畫技,那位國畫大師雖然很厲害,但江寧老師也不是吃素的。此前,江寧老師就賣了不少畫作,也是幾千萬幾千萬的價格。但江寧老師對於畫畫隻是興趣,根本沒將他當回事。他真要是多畫一些,或者,多拿一些他之前畫出來的賣出去,早就財富自由了。”
“江寧老師現在也財富自由了。”
“當然。另外,要說對於文物,對於曆史文化……嗬,我敢打賭,就是那位故宮博特館的館長,也未必拚得過江寧。想想之前江寧老師在雙慶大學上課,那可是帶隊將大西王的沉銀給挖出來了。”
“不管怎麼說,還是有些懸。”
“既然你不信,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電視機前有不少人發出評論。
與之同時。
江寧也在主持人董雨的介紹之下,來到了舞台正中。
“各位大家好,我是江寧。”
掌聲響起。
雖然比起前兩位,江寧的成名是通過網絡,通過快抖。
但是。
隻要了解江寧的,他們都認為,江寧的水平絕對不在前兩位之下。
“剛才丘館長與方老師其實已經從各方麵介紹了這幅青綠山水圖,我呢,本身上不是什麼專家,這一幅圖也是昨天晚上第一次有幸觀看。但雖然是第一次,但這一幅青綠山水圖確實給了我很深的映像。不過,可能與大部人觀察的點不一樣,我更為喜歡的是這一幅圖裡麵的一些小細節。”
“比如這裡,大家看到了嗎,這邊瀑布之上,畫了一處涼亭。”
指著畫作中間偏上部分,江寧說道:“涼亭之上還有兩個人坐在一起喝茶,下棋。”
“當時看到這一處的時候,我感覺精神為之一震,好像也跟著兩人一樣,如此放鬆的與他們對弈。如果我們將思緒放到北宋。那麼,那個時候,我們的宋人他們平時會做些什麼呢?恐怕,這一幅畫裡麵就已經表現出了來。寫詩,喝茶,遊山。正如畫裡畫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如果說之前不少人對於江寧還有一些懷疑。
可是。
僅僅隻是3分鐘不到。
當江寧說到這裡,台下掌聲已然雷動。
“好一個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這詩太應景了,瀑布這裡不就形成了一彎泉水嗎?”
“哈哈哈,這般講解才厲害啊,我喜歡。”
“我也喜歡,比之前麵兩個講的有意境的多。”
不是他們要拿三個人相比。
但是。
江寧這般開講,當真是非常獨特。
而這般獨特又與這一幅國寶級的畫作相得益彰。
甚至。
江寧這樣的講解,卻是讓幅畫作意境提升到了一個更高層次級彆。
不過江寧的講解並沒有結束。
他接著繼續。
“我們來看河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有兩人在釣魚,而看他們的樣子,他們似乎在釣魚,也似乎不在釣魚。反正,釣魚竿放在那裡有,有沒有魚上鉤,那就彆說。所以,釣魚是一種樂趣,在釣魚的時候打打鬨鬨,說說笑笑,也是他們的樂趣。”
一邊說。
江寧這會兒又開始念起了一首詩:
【江上雪,獨立釣漁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圖畫若為工。
雲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鯿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這一首詩出來,眾人仿佛已經置身於畫中。
那釣魚旁邊打鬨的兩位,不正像詩裡麵的兒童一般嗎?
咫尺之間,隻感覺有千裡之趣。
但江寧仍沒有停下。
這一幅青綠山水圖,他的可解讀的地主,那可多著呢。
“我們再來看這裡。”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有一條船,而船岸邊有一位男子,這是一幅離彆送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