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是滕王閣序的來源。”
王勃的故事講完。
眾人在激動之餘,又是長歎了一口氣。
激動的是,如此千古文章沒有落到奸人之手。
至於歎氣。
所有人都知道。
因為。
按江寧之前所說。
就在王勃寫完《滕王閣序》之後,王勃便去了看望父親。
而在王勃南歸途中,就此死去,時年26歲。
“天妒英才。”
不由得。
人們腦海裡閃現出這四個大字。
但有人還是有一些不太願意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問道:“江寧老師,史書有記載王勃是死於溺水嗎?”
“沒有。”
江寧搖頭:“其實關於王勃的死因,一直都是一個迷。有的說,王勃沒有到達交趾就已經死去了。也有的人說,王勃在看望父親返回的途中,就此死去。還有的說,王勃即渴望見到父親,但又因為自己犯罪,還害得父親被貶,最終在兩種極為矛盾的想法當中,就此自殺。還有的說,王勃後來活得好好的,但因為之前被人暗算過,對於官場非常失望,所以就此隱姓埋名。”
“江寧老師,王勃什麼時候被人暗算過?”
“就是那次王勃秘密收養官奴一事,這一事據說是被人算計。”
“原來如此。”
“反正,至此之後,就再也沒有王勃的消息了。”
“唉。”
聽到這裡。
這位問出的網友死心了。
雖然很是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
但有的時候,現實就是如此。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王勃消息了。”
見大家意猶未儘,想了想,江寧便準備多說一些與王勃有關的故事。
“跟大家說一些題外話,傳說王勃當時並沒有經過南昌。他乘船停泊的地方馬當,這個時候他見一老翁對他說,明天滕王閣宴會作記,你可以去作,名垂後世。王勃說,此地離洪州六七百裡,我就算是想去,一夜也到不了?老翁說,我可用清風助你一程,中原水府是我主管。王勃登舟張帆,一夜清風送了王勃700裡,不到天明就來到了南昌。至此,王勃的《滕王閣序》,這才有機會出現在世人眼前。”
當然。
這隻是一個故事而已。
為的是增加一些神話色采。
不過雖然知道這隻是故事,並不是真的。
但《滕王閣序》之後,王勃實在是太吸引太吸引大家了。
哪怕是任何有關於王勃的故事,大家都無比的感興趣。
所以一眾網友又接著再問:“還有嗎,還有嗎?”
江寧點點頭。
他自然知道大家的心思。
正如前世江寧,也是因為喜歡王勃的滕王閣序,然後就千方百計的去尋找王勃的一係列資料。
江寧繼續說道:“至王勃寫出《滕王閣序》之後,長安城裡都傳頌著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一天,唐高宗也讀到這篇序文,當他看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
又讀下去,當一句又一句千古絕唱出現,唐高宗連聲歎道:好詩,好詩!當看到最後王勃不寫了一首經典詩作出來時,唐高宗再次歎道,作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作出來,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紮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鬥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於是高宗問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長歎,自言自語,可惜,可惜,可惜!”
“是啊,確實可惜。”
不過江寧這時卻又說道:“可如果從其他方麵來說,也不可惜。”
“江寧老師,您的意思是?”
“各位,你們知道死亡有三個標準嗎?”
“江寧老師,我們有些沒懂。”
江寧解釋說道:“我知道大家可能沒有過多的去研究過死亡這個話題,但人終究會有一死。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大家會覺得,人死了之後,他就真正的死亡了。但我想說,他隻是我們物理意義上的死亡。物理意義上的死亡就是代表生命終結了,這個人沒有生命特征了。但是,他真的死亡了嗎?我認為是沒有的。在物理層麵上的死亡之上,則是記憶死亡。”
“江寧老師,什麼是記憶死亡?”
“這個就是我們記憶層麵上。比如,我們的親人死去了,雖然他死去了。可是,這位親人我們卻一直記得。所以,他雖然物理層麵上是死亡的。可是,他還給我們留下了記憶,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就沒有死亡。不過,這種記憶層麵,隻能停留幾十年,最多100年左右。當100年過去,我們記憶中的一些親人可能也會不記得了。”
這有一些像哲學話題。
江寧便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例如,如果我們的爺爺去世,我們可能幾十年都不會忘記。可是,如果我都去世了之後。那麼,我的兒子是否能記住我的爺爺,那就不一定了。有的,甚至連見都沒有見過。如果到了這一步,那麼,這就代表記憶死亡。代表,這個人在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任何與他相關的東西了。”
“江寧老師,那有沒有比記憶死亡更高層次的呢?”
“有。”
江寧點頭:“更高層次的,則是精神死亡。”
“這個層次就更高級了。不管是物理死亡,還是記憶死亡,這都是對於普通人來說。但是,對於一些知名人士,對於一些達官貴族,對於一些對社會有影響力,能產生深遠影響的人來說。他們的死亡就超過了物理與記憶。因為,他們留下來的東西,能夠讓他們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都不會消失。”
說到這裡。
眾人聽懂了江寧所要表達的意思。
“江寧老師,您的意思是。王勃雖然死去了千年,但是,他的《滕王閣序》卻是流傳了下來。也正因為《滕王閣記》的流傳,卻使得王勃這個名字一直沒有消失於曆史當中。這就證明,王勃其實並沒有死。”
“對。”
江寧重重的點頭。
是的。
王勃並沒有死。
哪怕他死了。
那也隻是物理層麵上的死亡。
他在人們的記憶當中,特彆是精神當中,仍然存在。
正如。
他留給後人的《滕王閣記》。
如怕一千多年過去了,仍然散發著無比的光彩。
又如現在。
哪怕江寧結束了直播,但無數的遊客仍沒有離開。
他們看著前方那一座高樓。
眼中閃現的,正是那一位少年英才王勃。
……
當然。
關於《滕王閣記》的話題,仍沒有結束。
哪怕是幾天過去。
滕王閣的話題,卻是沒有絲毫停息。
首當其衝的。
那便是各個主播,大v,專家,學者……他們的全篇關於《滕王閣記》的翻譯。
其次。
除了翻譯之外,一眾專家,學者……亦是開始向眾人分享《滕王閣記》裡麵所用的無數典故。
按這一些專業統計,《滕王閣記》全篇773字,共用了36個典。
不隻如此。
《滕王閣記》這一篇文章,還自創了40多個成語。
比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勝友如雲,鐘鳴鼎食,馮唐易老,老當益壯……等等。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
並沒有。
某天的下午。
滕王閣仍然是人山人海。
此時晚霞已經出來。
漫天的霞光,照耀在贛江之上。
如果是平時。
這太平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