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香江格局打開,我專搶大佬!
衛華雄按熄煙,點上第二根,回答這些問題太傷腦,需要抽煙來刺激一下。
“這第二個問題吧,我來回答就是一大點兩小點,一大點就是清朝從建立開始就沒有想過要發展科技反而還打壓科技,而到了清朝末年想發展時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兩小點是一,這是少數人控製大多數人的結果,二,這是王朝周期末尾時的無奈。
先說第一小點,少數人控製大多數人的結果,這是什麼意思呢?滿清是隻有幾十萬人口的野蠻民族,他們要控製上億人口且文明發達的漢族人怎麼辦?
唯一的辦法就是扼製住漢族人的科技發展,所以在清初的時候燒了大量的漢族技術書籍,限製住了大量的優秀書籍的流傳。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天工開物》這本書,是明朝的宋應星寫的。這本書上包含了幾乎涉及到農業、工業、軍事等行業技術類的書籍。
然後到了清朝誰知道?因為這本書被清政府給禁了。18世界日本人第一個知道了這本書,於是他們大量的刊印。
接著就是十九世紀,法國學者儒蓮陸續將部分篇章譯成法文,將其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
隨後,《天工開物》又被譯為英文,在歐美其他國家繼續傳播。《天工開物》記載的許多技術,如養蠶、造紙、耕田灌溉、活塞風箱、鋅及鋅合金冶煉、灌鋼技術、深井鑽探、提花機等等,領先於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很推崇《天工開物》,將其稱為“權威著作”。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用豐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係統論述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和對世界的貢獻。
他總結過中國傳到西方的機械和其他技術,提到的26個項目中,《天工開物》就介紹過其中的18項,如磁羅盤、紙、瓷器、龍骨車、石碾、風箱、水排、提花機、繅絲機等。
李約瑟稱《天工開物》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還說宋應星是中國的阿格裡科拉、中國的狄德羅。
然而中國人一直到了1912年,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地質學家丁文江在雲南考察,翻閱明清兩朝編撰的《雲南通誌》,其中有關采礦的部分,大量引用了《天工開物》的記載。引起了丁文江對《天工開物》一書的極大興趣。
回到北京後,丁文江到各大圖書館和古舊書店四處搜尋,同時向眾多藏書家問詢,都一無所獲。直到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一個朋友家,竟然與《天工開物》的日文版有了一麵之緣。於是他幾經周折,在日本找到了《天工開物》的原始中文刻本,把它重新介紹到了國內。
就從這一個側麵你們可以明白我說的少數人控製多數人的結果是什麼意思了,滿清為了控製住上億的漢人,他們故意打壓漢族人的科技水平。
除了《天工開物》之外,還有很多的科技書都被禁了,包括當時領先世界的武器科技等。
這就是中國的悲哀,讓一個少數民族控製了國家必然會造成這種現象。放在明朝就不會這樣,明朝的科技不說是世界第一,也跟第一沒什麼差彆。”
楊書記與鄒市長邊聽邊點頭。
“這第二小點,王朝周期末尾時的無奈的解釋很簡單。那就是清朝已經到了末期,國家腐朽已經到了極致,他們想改也改不過來了。
彆看現在的美國很強大,蘇聯很強大。當他們的國家發展到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全國百分之八十的資源集中在百分之一的人的手中之後,他們的國家就會麵臨崩盤。
這就是王朝興衰周期論,改變不了的。美國用不了五十年必將衰落,而蘇聯可能會在十年內崩盤。
清朝末年,就是已經到達了這種地步了,所以我說的兩點是決定了清朝為什麼沒有強大起來的理由。
假設清進如宋朝、明朝一樣發展科技,那麼以清朝國力加上科技的加持,恐怕我們是列強之一,而且還會是最大的列強。
可惜,這是假設不來的問題。這就是我對清朝問題的回答,希望能為鄒市長帶來一點幫助。”
啪啪啪……楊書記與鄒市長鼓掌。
“那明朝為什麼亡?科技這麼發達。”鄒市長問道。
“明朝亡於天災與黨爭啊,明朝末年天災不斷,再加上黨爭分裂所以亡了。”
“那宋朝呢?宋朝科技也不錯啊。”鄒市長繼續問。
“宋朝亡於享樂與不思進取啊,整個宋朝的皇帝與臣子隻會享樂不思進取,所以儘管科技很強但還是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