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蘇聯多年來的發展感到震驚,這是一個現實的世界,我們更應該著眼於未來,在工業經濟發展之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這也是國際合作的基礎。”
“哦,這是很中肯的評價。不知道優點具體是在什麼地方。”
柯西金覺得誇獎的並不是很真心,想要讓李毅安具體一些。
“除了不懂市場之外,都是優點。”
李毅安冷冷一笑,蘇聯學習西方什麼地方都可以“借鑒”,技術、科學,人家絕對不會有絲毫猶豫,但是畢竟他們有著自己底線,但隻要和資本主義市場相關的,那一個都不能學。
當然這是原則問題。
“不懂市場?”
柯西金沉默片刻,然後說道:
“我眼下正在推動企業的改革,會進一步增加企業的自主權,企業對剩餘利潤有更多的支配權,工人也可以獲得更多的獎金……”
聽著他對經濟改革的介紹,李毅安並沒有說話,隻是靜靜的聽著他的介紹,其實,柯西金的改革是赫魯曉夫改革的延續。
不過,無論是柯西金的改革還是赫魯曉夫的改變,其中都是有一個核心沒有觸及,就是計劃仍然是唯一的目標。既然如此哪還有什麼利潤可言?
在這種情況下,對廠長來說,最簡單的方法不是增加生產,而是將計劃指標降低。這也正是他們拚命去做的事情。企業廠長的夢想就是設定一個連左腳都能完成的計劃。
而對於普通員工來說,像“斯達漢諾夫”地超額完成300%計劃根本沒有意義。物質激勵幾乎沒有,且由於同事們的努力強行提高了計劃,這些“英雄”反而會被其他人“活活吃掉”。沒有利潤這個“獎勵”的同時,赫魯曉夫又摧毀了鋼鐵時期的懲罰機製。
柯西金改革雖然把企業的部分利潤歸還給了企業,允許它們用於社會福利,並用現金激勵員工,但對於廠長和黨內高層來說,這一改革並沒有帶來任何好處,反而意味著更多的麻煩和不得不開始大量而艱苦地工作。
沒有人願意做額外的工作。
蘇聯社會整體上無疑非常希望能夠生產大量的優質、廉價的商品,但社會中每一個個體成員都更希望自己什麼也不生產,除了完成極度低估的計劃指標。
所以,蘇聯的經濟就陷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麵社會整體需要大量的商品,也就是市場需求會促使供給。而另一方麵,生產端卻又不願意生產大量的商品,他們隻是完成計劃。
“……而且,我們現在正在建立一個強大的計算機網絡,把全國,我們把所有數據放進超級計算機,它就能為我們計算出一切。”
柯西金在提到這一點時,神情中帶著驕傲,將計算機與消費以及生產結合在一起,是蘇聯的偉大創新。
聽他這麼說,李毅安隻是笑了笑,蘇聯能不能成功,他並不知道,但是,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們是不可能成功的。
“市場需求會促使供給……”
想了想,李毅安說道:
“無論如何這總是要麵對的,就像在工廠裡,總會有一些工人用工廠的物資做一些私活兒一樣。”
雖然沒有見過,但是李毅安自己小時候,家裡有一些東西,就是薅羊毛,比如家裡一個非常古老的大衣櫃就是用枕木製成的,某位鐵路上的親戚弄的。
那個時候工人利用工廠裡的原料和機器,接一些私活賣給其他人,簡直不要太正常。
“需求會刺激供給,這也就導致了黑市的出現,普通工人不過是做一些私活,可是企業負責人呢?”
李毅安又說道:
“我不知道你們的改革會進行到什麼地步?但是,從匈牙利的經驗來看,你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需求和供給之間的問題,不僅僅隻是計劃多少,不解決這個問題,所有的計劃都是空談。”
隨後,李毅安就不再說話了,他的這些話對於俄國人來說就是大逆不道的。
立場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就不同。對於莫斯科來說,布達佩斯就是異端,而偏偏現在這個異端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所以,他們對搭配斯的經濟模式自然是極其抵觸的,而且,他們也不可能像布達佩斯那樣,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所以有些話說了也是白說,頂多隻是提醒一下,提醒他們應該注意什麼。至於柯西金會不會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那恐怕隻有老天才知道。
就這樣在蘇聯的參觀繼續進行著,而這個時候,柯西金已經不再想著從李毅安這裡學習什麼了。
畢竟,有些東西是不能學,也是不可能學的。
不過對於sEA來說同樣也是獲益匪淺的,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了蘇聯的某些技術上的特長,將來可以逐步的引進,最後一點點的獲得蘇聯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卻十分重要的技術。
技術打撈,不僅僅隻是蘇聯在打撈西方,還要想辦法從蘇聯打撈,但首先要撕開一條裂縫,讓對方嘗到好處,隻有這樣,一點的撕開口子,等到最後,他們自然就會主動的敞開大門。
人性嘛,本質上就是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