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猶如抽一耳光再給顆紅棗,前後反差太大。
考慮到周青峰之前的‘惡劣’形象,他這番話讓會場的歐美人員大為舒服。
瑪姬坐在他旁邊,心裡暗罵“混蛋,你早這麼說話,至於把場麵弄的如此糟糕嗎?你多誇幾句美國,我們都會很開心。”
坐在另一邊的其他政經大佬也腹誹不已,“年輕人,你其實挺會表達嘛。你要是開頭就是這個論調,我們何止於搞得劍拔弩張?大家可以做朋友的。”
說完美國,周青峰又來說中國,“中國體量不小,但人均還是遠遠不如發達國家。它有進步但也有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
比如普通人對國家前途報以樂觀態度的同時,卻對自我的前途報以焦慮的悲觀。因為絕大多數國民從出生的那一刻就麵臨巨大的競爭壓力。
我們的增量很大,但存量太小了。
教育,就業,住房,醫療,養老,每一個話題都極為沉重。這是社會具有高度流動性的後果,但中國人的生活確實很累。
發展的問題必須靠發展來解決。
我期望有天,中國家長不用為孩子擇校而煩惱,年輕人有更多更廣泛的就業機會,合理的房價能提升家庭的幸福感,醫療和養老不再成為難題和困擾。
這是我對十年後的暢想。”
周青峰的總結完畢。
瑪姬恨不能暴打這小子一頓。
另外幾位專家學者更是怒火中燒。這麼些美好的話題,為什麼要在總結時輕描淡寫的一帶而過。
太可恨了,就許你噴的那麼爽,爽了就要跑。中國的問題那麼多,還不許我們也爽一爽啊?!
幾個學者都看向瑪姬,意思很明確——彆這麼快結束啊,好不容易這小子自爆其醜,要不再聊個五塊錢的?
接下來的事就好玩了。
瑪姬讓其他學者也做總結陳述。結果幾個老家夥逮著周青峰說的幾個問題進行長篇大論,不說個十幾分鐘不算完。
但這幫人話術還是老一套,“中國人若想解決當前的問題,需要的既不是科技和創新,也不是產業和管理,而是自由和民主。”
陳詞濫調,聽的作嘔。
周青峰好不容易熬到會談結束,起身接受現場觀眾的掌聲。他隨後就不參加會議的任何流程,乾脆退場拉倒。
至於蘇菲等人惹出的麻煩,該賠錢的賠錢,該道歉的道歉,一切都不是大事。
那幾個留學生還想找周青峰聊一聊,加深了解,卻一眨眼找不到人。他們興奮的收集素材,拚接視頻,然後聯係網絡大v,上傳到youtube之類的社交媒體上。
在他們想來,這位化名‘維克多’的戰恐局成員不會介意自己的觀點被傳播,應該會很高興的看到自己廣受歡迎,應該會感激他們的幫忙。
接下來就是等待,等待輿論熱點的逐漸升溫,等待視頻點擊呈指數級的增加,等待周大爺驚慌失措的發現
臥槽,我都乾了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