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帶隊花點時間把國內半導體產業基本跑一遍,用國外最高標準的目光審視,得出的結論是國內很多產品根本沒有商業競爭力。
“這種設備早就淘汰了,沒誰會用的。”榮格在浙江某家機電廠,指著一台六寸晶棒直拉爐,搖頭不已。
但旁邊的博士低語提醒,“老師,這種爐還是有人用的。”
“誰這麼傻?買這種爛貨?”
“我們自己。”
啊榮格驚愕的張開口,反問道“我們自己?”
博士生低聲解釋道“‘聖光’有兩條全國產化的半導體生產線,從矽料矽棒到晶圓製造到芯片設計再到掩模光刻以及封裝測試,全部都是立足國內設備。”
“這能用?”
榮格也跟著壓低聲音。
“以國內的水平,這樣的生產線價格不會便宜多少,生產效率隻怕不到國外產線的十分之一。良率會低的毫無意義,成本能突破天際。”
這不符合經濟規律啊。
博士生繼續苦笑點頭道“沒錯,全靠砸錢。生產線就建在贛州,去年開始規劃,建設周期一年半,大概今年十一月份就要投產。
預估產線運轉後,每個月會虧掉幾億人民幣。可集團總部卻愣是無所謂,隻要求在生產中不斷改進。”
臥槽,這還真是拿錢砸啊!
有國外現成的產品不用,非要用國內的爛貨,完全不考慮盈利的。博士生解釋,“主要是擔心國外禁運。”
‘國外禁運’這事倒是很符合目前美國當前的‘白色恐怖’氛圍。指不定哪天特朗普就會搞個大事。
“也好,設備用起來才能發現問題。”榮格倒是佩服‘聖光’,一家私營集團愣是不以盈利為目的,乾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其實也沒想象中那麼慘。”博士生補充道“集團已經下了新訂單,準備再上十條類似的晶圓生產線。”
十條?
榮格對此就難以接受了,有錢也不能如此揮霍啊。想要推動技術進步,搞兩條實驗性的生產線就夠奢侈了。
“據說集團的意思是單晶矽做不好,先做多晶矽。芯片造不好,先造光伏電池。總之先堆規模,把產能爆出來。”
博士生說這話時還咬牙切齒。
光伏?
榮格對這事就了解不多,隻能聽自己的學生細細說。
中國的光伏產業可謂是經曆過起起伏伏的波折,各種妖魔鬼怪都湧進來賺錢,製造全國首富,也製造了各種騙補貼的爛瘡。
這是個從世紀初就殺到腥風血雨的產業,08年次貸危機更是給予絕殺般的重創。可就算如此,光伏愣是被中國人從零開始做到了世界第一。
光伏產品沒啥太多技術含量。括弧——僅限於中國來說。就是把光伏玻璃、電池片用eva膠膜粘住再封裝好了。
最瘋狂的時候,在南方的小服裝廠都可以進入光伏產業。家庭作坊買上兩三台金剛線切割機,再買幾根矽棒,切成片就能賺錢。
原料和設備都從國外進口。光伏電池組裝好了賣給國外,主要是歐盟。國內不少企業靠這個發了大財,也有很多人風光一陣後賠的精光。
電子級晶圓要求矽純度為‘9個9’的單晶矽。光伏矽片的要求低的多,‘6個9’的多晶矽就夠了。
雖然國家已經不給補貼了,但搞了這麼十幾年,國內光伏技術愣是做到了世界一流。這個市場早已拚殺到白熱化,‘聖光’卻還是一股腦的紮了進去。
隆基股份就是靠單晶矽的光伏電池,愣是把市值在2020年撐到了兩千五百億人民幣。目前這家企業正在爬坡。
既然有成功先例,‘聖光’照抄就好了。
賠錢不算啥,能少賠點自然更好。反正‘聖光’真不在乎賺不賺錢,就是要把國產設備用起來,堅決不用國外設備。
“國內企業隻要有正常的現金流和管理製度,成長起來很快的。”
博士生繼續道“就說這直拉爐,‘聖光’投資了國內好幾家企業,也從國外挖人搞技術,預計明年就可以國產八寸晶圓。
現在‘聖光’等於是迂回戰術。在攻克芯片之前,把其他半導體外圍產品先拿下。搞不定12寸晶圓,先砸錢砸出8寸晶圓來。”
製造業界有個很可怕的定律——技術差一點不要緊,規模上來了會很可怕。
‘聖光’就是如此,愣是靠堆規模來壓成本。搞個光伏電池,目標是把過去三位數的價格壓到了個位數。
榮格聽完,直嘬牙——真讓‘聖光’搞成了,市場上的友商會被殺的血流成河,最大的利潤自然就歸它所有。
果然是越花錢越賺錢的暴力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