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戰雄此刻的注意力,正集中在主屏幕左邊的那塊小屏幕上在寬廣而暗淡的土星e環上方,一顆白色的冰雪星球已被“伏羲號”的相機鎖定。
這顆星球正是本次“一號工程”中計劃登陸探測的目標土衛二,國際上又稱“恩克拉多斯enced”。它是在178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弗裡德裡希威廉赫歇爾發現的。
人們開始普遍以為,太陽係內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星球是土衛六,而對土衛二卻並沒有給予足夠關注。
1980年11月,nasa外太空探測器“旅行者1號”首次在距土衛二20多萬千米處掠過,使人們第一次見到了這顆被冰殼包裹著的衛星的地表麵貌。9個月後,“旅行者2號”又再度從距土衛二8萬多千米處飛過,向地球傳回了更為清晰的影像資料。人們驚奇地發現,在這顆直徑僅500千米的衛星上,竟然還存在著地質活動的跡象。為此,在科學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2004年7月,“卡西尼號”探測器抵達土星,成為環繞土星運行的首科人造衛星。在它對土衛二的數次近距離飛掠探訪之後,獲得了這顆衛星表麵及其環境的大量數據,尤其是發現了在它的南極地區有大量的富含水蒸氣和複雜碳氫化合物的羽狀物噴發現象,表明在其冰冷的外表下麵可能存在著持續的熱能活動,甚至可能存在巨大的“地下海洋”
“卡西尼號”的探測結果,引發了科學家們對土衛二是否存在地外生命的極大興趣。為此,nasa和esa均製定了向土衛二發射軌道探測器並詳細研究其羽狀噴射物的計劃,但卻未能實施。
由sa製定並實施的“一號工程”,就是誌在完成中國探測器首次登陸土衛二的壯舉
這顆土衛二登陸探測器,跟它的母星“伏羲號”一樣,也有一個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響亮的名字“夏至號”這是由探測器的研究設計團隊中一名“00後”成員給取的。
相傳,中國古代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源自伏羲創造的太極。夏至,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氣。而從另一層意義上來解讀,“夏”代表華夏,“至”代表到達,將兩者結合起來,不僅完美詮釋了“一號工程”的偉大使命,而且更是充分表達了一種無比的自信與自豪
“中國人來了”
按照原定計劃,控製中心已於2小時前向“伏羲號”確認了釋放探測器的指令,實施登陸任務。預計再過半小時,“夏至號”脫離“伏羲號”飛向土衛二的畫麵就會傳送回來。
李戰雄下意識地看了看手表。時間越臨近,表針似乎走得越慢。
一名軍官來到李戰雄麵前,將一張打印件遞給他“首長,這是剛收到的來自601高天駿主任的郵件。”
李戰雄掃了一眼打印件,心裡微微一怔,眉頭立刻皺成一團。
“我們剛剛破解了在艾森催眠試驗中獲得的二進製代碼信息,內容為兩段重複的警告enced存在未知風險飛船不能抵近儘快脫離”
這封突如其來的郵件,使得剛才還是躊躇滿誌的李戰雄,瞬間變得緊張不安起來。他倏地起身,板著臉離開指揮大廳,來到隔壁的一間小型會議室,拿起電話撥通了高天駿的手機。
“高天駿,你知道你在乾什麼嗎”電話剛一接通,李戰雄就沒好氣地責問起來。“控製中心已經確認了釋放夏至號的指令,你們卻給我發來這麼個信息到底怎麼回事”
“主任,這是我們根據催眠試驗中計算機接收到的信號破譯的我不知道它想表達什麼,擔心跟伏羲號任務有關”高天駿謹慎地做著解釋。
“這是誰破譯的是馬丁還是丁雨詩”
“是馬丁博士和丁雨詩團隊共同破譯的。”
“這裡麵會不會有問題”李戰雄思索著說。“伏羲號的土星任務已經向全世界公開,你確信這組信號不是某個組織的蓄意使壞”
“不能保證。但是,根據我們的判斷,這組二進製代碼的加密方式與我們以往了解的任何形式都不一樣。而且,我特意安排丁雨詩和馬丁博士分彆破譯,他們之間沒有交流。因此,這個事件的背後,陰謀論的可能性很小。”
“高天駿”李戰雄叫了起來,“我命令你馬上給我搞清楚這些詭異信號的來源要是影響了一號工程,你我誰都負不起責”
掛斷電話,李戰雄不免有些忐忑。這些天,他一直在關注著“601”那邊的近況,高天駿也向他做過詳細彙報。對艾森手機亂碼符號的破解,和催眠試驗中艾森夢見的“麥田怪圈”,已經引起了李戰雄的濃厚興趣。他本以為這些信息以及對那組神秘代碼的破譯,能進一步解開52156xk1號天體闖入事件的謎團,卻不料它竟直接指向了“一號工程”的土星探測任務
假如這個破譯結果是正確的,那就隻有兩種可能要麼是有黑客在蓄意攻擊“601”的數據係統,要麼真的是有未知文明在向“一號工程”發出警示。無論怎樣,這件事情都非同小可
想到此,李戰雄感到後背一陣發涼
時間很快過去,釋放“夏至號”的畫麵即將出現。
李戰雄心事重重地回到控製中心。現在,他已經來不及也不可能向上級請示變更“伏羲號”的任務計劃,隻能寄希望於“601”接收並破譯的二進製代碼信息純屬空穴來風或居心叵測者所為了。
土衛二已經完全占據了主屏幕的全部畫麵,衛星表麵冰層的隆起和被稱作“虎皮斑紋”的淺藍色溝槽等結構清晰可見,如同一堵巨大的、印著花紋的白牆。此時控製中心內顯得格外安靜,人們都靜靜地守各自的崗位上,密切注視著大屏幕。
當擴音器裡傳出“夏至號脫離成功”的聲音時,全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掌聲持續的時間不長。所有人都知道,儘管能精準地遙控遠在15億千米之外的探測器與母船分離是一件難度很高的工作,但是與探測器能順利完成在土衛二的著陸相比,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麵。
主屏幕上,隻見一團黑乎乎的影子從鏡頭跟前漸漸分離,幾秒種後,顯出了“夏至號”完整的形狀。探測器的背部為銀色的封閉式錐麵,攝像機、發射天線等裝置都隱藏在裡麵;底部的正中間是一個微型發動機噴口,它將在著陸前2秒鐘自動啟動、保證探測器實現平穩的軟著陸;噴口旁邊安有機械臂和鑽探裝置,用於著陸後采集土衛二的冰殼標本;四隻著陸架輕巧地伸展著,似乎正迫不及待地要去抓住著陸區的地表。
“夏至號”一邊調整姿態,一邊迅速離開“伏羲號”向土衛二飄去。它那宛如甲殼蟲般的身軀,在人們的視線中越來越小、越來越小,直至消失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