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要答應名下田地讓出去一事?周半夏果斷點頭,一般人不會不識趣到親自找她,想她讓出田地的。
剩下的二般人,不提也罷。
懂的都懂。
不說祭田畝數可多可少,她兩口子既然能捐獻一次祭田,必然會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
若是強人所難,惹她心裡不痛快了,有何利益,聰明人不會因小失大,不會趁他不在家要她表態的。
即使她夫君不在家,還上有公公婆婆,誰敢得寸進尺讓她轉讓門口田地,不被她公公婆婆趕出去才怪。
置辦祭田為子孫計,難不成想將外圍設立第一道防線不是為子孫,她公公婆婆都不會答應有人破壞老兒子計劃。
還有她爹,也不是好惹的,她爹就絕無可能讓她將“嫁妝田”送出去。
用她爹的話來說,你不拿銀子當一回事,爹管不了,可落在你名下的院子鋪子田地,你敢轉手,老子饒不了你。
她爹不要太擔心她攢不住銀子,豈能讓眼皮底下的田地從她手中轉出去,誰找她說,誰都是她爹仇人。
再則,“一般來說,祭田是要挨著宗族居住地置辦最好,但這個宗族居住地,廣義來說指的是原籍。
就好比說第一代梁國公,他就不單在分宗之前給揚州那邊置下大片祭田,在分宗之後還給那邊添置祭田。
據叔父所說,這也是為何師父當年力保梁國公府不被株連九族,再將叔父藏到揚州府托付給那邊族長的緣故。”
一是祭田屬於宗族之物,它並不是屬於宗族某一支,隻要不是抄九族的大罪,朝廷一般不會抄沒整個宗族祭田。
此乃是為後世子孫留下的最後保證,就相當於給族裡捐獻公共資源,屬於家族共有,優勢就是有祭田等閒動不了。
故而,很多家族一有人起勢就喜好買祭田捐給宗族,哪怕犯錯被免職,隻要罪不及全族,回到老家日子過得還是很滋潤的。
第一任梁國公當初未曾不是沒有此目的,才和揚州那邊徹底分宗的,這不,幾代過去,當年種下的因,果就出來了。
叔父就在揚州府被那邊周氏族長護得嚴嚴實實,雖說這裡麵還免不了利益輸送,但那邊周氏確實出了大力。
尤其在她叔父親事上,那邊周氏族長為她叔父挑選的嶽家就可見一斑,許家私下擁有的海船份子並不少。
若說開國第一代承恩候的陳氏家族是洗白了的海匪世家,許家當年差不多就是姑蘇一帶的漕運小吏世家。
隻是人與人的機緣不同,當年的陳氏家族因第一代承恩候父仇殺了元軍,而許家那一代當家人就比較圓滑。
在元朝,漢人的地位就非常低下,而許家直到元朝末年,在當時的那一代當家人帶領下居然混得很不錯。
之後,在元朝末年,即將天下大亂,各路起義軍風起雲湧時,當時那位當家人又作出了隱退祖地的決定。
徹底帶家人族人放手漕運小吏差事,不摻和各路起義軍爭鬥中之後退到祖地,雖有驚卻無險避開那期間戰亂。
再之後,就是大梁建國,那位當家人就令其長子帶領部分族人從鄉下的祖地回到城中揚州府發展。
而他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