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其他人在?
狄夫子心中一驚,因為伏地磕頭的動作,沒有第一時間看清楚屏風後方來人的麵容,隻有餘光看見二人腳踩的長靴。
龍袍老婦人隨口說:
“國老不看看他是誰?”
狄夫子抬起頭,臉色詫異的順著女帝手指的方向看去。
隻見一位中年與一位青年一前一後走出屏風,垂手站立殿上。
儘管已經數年不見,儘管已經大變樣了,儘管南國的水土令人富態發福,但狄夫子還是第一眼認出了這相貌神似的父子二人,他們也與已故去的高宗神似。
赫然就是已經在外流放二十多年之久的潯陽王離閒和世子離大郎。
胖乎乎老者視線落在離閒有些許白發的鬢角上,眼睛不由自主的有些酸楚。
女帝衛昭瞥了眼漸漸熱淚盈眶、嘴中支支吾吾的狄夫子,淡淡語氣,指了下離閒:
“給,朕將國老心中的皇太子還給國老。”
眼見加耳聽,饒是縱橫朝廷多年、擅長隨機應變的狄夫子,心情也是震撼萬分。
有不可置信的四望左右,像是以為自己是在夢中。
三息過後,胖乎乎老頭再次叩頭跪拜。
這一次,他重重磕首,語氣滿是折服與感慨:
“陛下聖明!聖明!聖明!”
衛昭眯眸,像是似笑非笑,又像是無聲享受。
沒人知道這位聖人在想什麼。
包括侍奉了她多年或說是和她過招了多年的狄夫子,幾息之前也猜不到她的屏風後有什麼一樣。
聖心難測,恩威並施,雨露雷霆,皆是聖恩。
離閒與離大郎也對視一眼,也轉過身,朝龍袍老婦人叩首行禮。
剛剛狄夫子在殿上說的那些話,何嘗不是這位聖人故意讓他們聽的。
這一番帝王心術,令人見之凜然。
試問哪個下屬能頂得住這種陰晴莫測、驚喜驚嚇輪轉的領導手段?
相比於離閒、離大郎心神的翻江倒海,站在龍袍老婦人身旁伺候的離裹兒,則顯得風輕雲淡些,沒有回頭。
似是早從剛剛狄夫子入殿起,她就猜到皇祖母這次奏對拿捏人心的意圖。
離裹兒微微垂眸,乖巧站在女帝衛昭身前。
在離閒夫子和狄夫子舊臣相認之際,坐在最上首的這位龍袍老婦人,單手捧著一枚夜明珠,眯眸打量著。
有些愛不釋手。
夜明珠發出淡淡朦白的月光,像是天上月。
衛昭越看越喜歡。
力量與權力有時候是相通的。
巨大力量與巨大權力一樣迷人。
衛昭懶臥龍榻,兩指撚著神話鼎劍,忽然朝麵前同樣越看越喜歡、容顏貌似她年輕時的離裹兒,和藹問道:
“丫頭,你早上說夢到過它的名字,它叫什麼?”
梅花狀小公主柔弱低眉:
“裹兒不敢念。”
“為何不敢。”
“那字與聖祖母名諱同音,逾越禮製。”
“朕準你念。”
“裹兒也不做準,不確定此名是否是它真名。但,裹兒覺得,不管對不對,它都隻配得上聖祖母這樣的千古奇女子,就和這口鼎劍一樣,隻有聖祖母這樣的人兒才能擁有。”
“無妨,對錯皆不怪你。哦,到底何名?”
在龍袍老婦人麵前一直低眉順眼、柔柔弱弱的梅花妝小公主,竟有些大膽的捧起老婦人的手,食指在其手掌心寫了一個字。
【曌】
衛昭感興趣的挑眉:“上明下空,倒是有趣,從未見過,它也念昭?”
“嗯。”
離裹兒甜甜一笑:
“如聖祖母,日月當空,光耀萬民。”
“曌……曌……日月當空嗎……”
衛昭的眼睛被夜明珠完全吸引,全部注意力都在上麵,甚至都沒去管纖手伸來的離裹兒。
她眼神清澈,脆聲:
“皇祖母,裹兒看書上說,【文皇帝】應隨文帝而出爐,又常受太宗文皇帝感應,觸之即吟,甚至玄奇點的書還說,這二帝都是【文皇帝】的氣盛之人,是他們接力結束了南北朝亂世,【文皇帝】是應運而生,神州也迎來了久違三百年的大一統……”
離裹兒更進一步,從龍袍老婦人手裡接過夜明珠,單手捧於手心,緩緩升高手掌。
衛昭的視線也隨著這顆夜明珠的升高而上升,微微仰頭望著。
離裹兒有些大膽的把夜明珠平放在衛昭帝王鳳冠上最大的寶石麵前,與之對齊,隱隱示意著什麼一般。
“這一口似是喚【曌】的鼎劍,在我們手裡都沒反應,裹兒與父王商討後覺得,它的氣盛之人是皇祖母,隻有功績地位如皇祖母,才能媲美這口劍、這真名。
“它也是應運而生,是應皇祖母這樣的女帝而出世,這一次它所對應的,是我聖周開創的青史留名的神州盛世!”
梅花狀小公主手捧鼎劍,俏臉純真。
她歪了下頭,脆生生道:
“它挑著哩,隻有皇祖母才最配的上它,若是找不到合適劍主,不如皇祖母就這麼戴在冠冕上,與它一同,日月當空,光耀萬民!”
與此同時,靠近龍袍老婦人冠冕的夜明珠,突然微微顫動起來,有耀眼月光流淌珠身。
是另類的“觸之即吟”!
是有氣盛之人。
老婦人原本有些渾濁的眼睛遽然一亮。
“好!就依你這丫頭,朕來佩戴。”
殿內,看著這一對相處融洽的祖孫女,還有她們之間正在展現神跡的夜明珠。
離閒、離大郎忍不住對視一眼。
狄夫子微微側目。
“嗯嗯!”
離裹兒把夜明珠還到皇祖母手上。
環視了一圈氣勢磅礴、尊貴肅穆的皇宮大殿。
她笑靨如花。
……
聖周,天佑三年,甲辰,夏。
太後意寤,夜遣大司命裴璿曇迎帝與潯陽王入宮。
帝隨王至,太後匿王帳中,帝奉膝前,召見狄子,語潯陽事。
狄子敦請甚切,至涕下不能止。
太後乃使王出,淡指帳後,謂狄子曰:“朕還爾太子!”
狄子降階拜賀,心服稽首,遽奏曰:“太子還宮,未有知者,人言紛紛,何所信?”
太後以為然,乃館王龍門,具禮迎還,中外大悅,萬民皆喜。
朝野上下,額手稱慶者,不知凡幾。
————《新乾書·女帝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