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要是外出任教,狄仁傑的年齡不會比他們大多少,甚至還要比他們更小一些,無法服眾,教育效果自然就差了一些
而且他們都很清楚,狄仁傑傲氣得很,甚至都不願意和在他眼中“蠢笨”的人多說幾句話,這個性子就是不適合做老師的。
算來算去,除了研究所之外,好像還真的沒彆的路,適合狄仁傑去走的了。
“研究所也挺好的。”婁師德失聲一笑,“倒是適合你,能入研究所的都是天下最頂尖的聰明人,你也能和他們說到一起去。”
“而且研究所能學到的知識,也必然會是我們在太學可能都學不到的頂尖知識。”
“等你日後在研究所呆的膩煩了,再出來科舉、或是做其他的事都不遲,畢竟你還年輕。”
狄仁傑笑著應下來“大兄說的對。”
不過,即便是在這兩所太學裡,能像他們這群人這樣,擁有遠大抱負的人也不是多數。
這四年的時間裡,和真正的天才在一起學習,是很能讓人認清自己的一件事,大多數的學生,誌向並不像他們那一群人那樣的崇高。
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都選擇了去入朝為官。
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去選擇了留校教書、或者是回自己老家開辦太學。
剩下的三分之一學生,則是選擇了報考研究所,如果沒有考上的話,再決定是去商號、還是去當官、還是去教書。
這最後的三分之一的學生,無疑就是兩所太學裡,最為聰慧的學生。
若不是對自己沒點信心的,也都不會報考研究所。
就在所有學生們都躊躇滿誌,準備迎接畢業之後光明燦爛的生活,現實狠狠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
論文答辯的模式還沒在這幾所太學鋪展開來,他們雖然已經是文化水平在大唐是最高的一批人了。
可在科學的道路上,他們依舊還隻是學生。
畢業的難關是考試。
一場把他們四年來學習到的內容,綜合起來的考試。
這對於兩所太學的學生們而言當然不是難事,試卷的難度也不大,輕輕鬆鬆的就能作答出來。
可等成績下來
兩所太學還是有人沒能畢業,一共是十三個人。
明德太學出了十一個,長安太學隻有兩個。
這讓蕭瑀氣急敗壞,在自己的辦公室裡砸了三塊硯台,撕了自己將近十張的畫卷、書法,當然最讓他生氣的
是這十三個沒畢業的人中,其中就有一位是他的子侄,是他蕭家的人!而其他十二個人,也都是和他這個子侄關係密切之輩。
也就是說這十三個人沒有畢業的罪魁禍首,就是他的這個子侄。
堂堂蕭家,素來是以經學治家,沒能成為太學學生中的翹楚,那也是情有可原,畢竟狄仁傑、婁師德等人,無不是天賦異稟之人。
可連畢業都沒能畢業,四年的讀書,都沒往腦子裡去。
這讓蕭瑀這個做太學令的,麵上無光,恨不得一腦袋撞在那個蕭家人身上,把自己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