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想要鬨事的鳳陽遺老
考成法推行的如火如荼,甭管是張居正分到的應天三府,還是陸遠負責的鳳陽三府,明麵上來看,無不進展順利。
但一種新的改革措施的誕生,注定不可能全是擁躉,改革所帶來的矛盾也是必然存在的。
不過令陸遠沒想到的是,他本以為會是應天三府這些富庶的地方先鬨出矛盾,卻沒想到卻是鳳陽府。
提起鳳陽府,那就要先介紹一下鳳陽的情況。
鳳陽是大明朝的祖地,也就是朱元璋和他媳婦馬皇後的老家。
馬皇後的老家在鳳陽府宿縣,朱元璋則是鳳陽縣。
大明朝開國之後,鳳陽被封為中都,一度也曾被考慮過成為大明朝的首都,可很快這個考慮就因為現實而放棄。
倒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鳳陽地處淮河平原,是真正的無險可守。
要說窮,都是農耕經濟時代,鳳陽府還真不窮。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明朝初期,因為這裡是祖地,所以明政府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治理淮河水患,開挖下遊支流河渠使其連同長江,長江潮流倒入淮河,灌田萬頃。
明初時期,鳳陽府有田六百萬畝,比鬆江還要多,戶口也並不稠密,這裡也當的上一句魚米之鄉。
可等到正統年後,黃河水患嚴重,淮河又正好是黃河南泛區,隨著黃河水的衝積,導致淮河水道逐漸擁塞,水麵也越來越高,最終泛濫成災。
一個三年一小災、五年一大災的區域,還能富得了嗎?
因此,等到了嘉靖朝,鳳陽就已經窮的叮當響了。
不過老百姓的窮並不影響這裡的官紳,畢竟是祖地,每年朝廷都要撥款。
少則三萬兩,多則五萬兩,從朱元璋建國到如今年年都有,是常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