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周延來做了回複:“廣東沿海一帶分布數量不少的鹽場、鹽柵和冶鐵場,在唐代以前陸運不暢、海運不通的時候,廣東當地的百姓就已經開始自行完善了鹽鐵的生產和使用。
唐代之後,朝廷收回了鹽鐵專營之權,但每等朝廷衰弱之時,廣東當地的宗族就會趁機再將這些鹽鐵場收回去,自從汪直倭亂後,這些地方便又成了私人斂財之物,所以下官覺得,考成法推行之後,重點之處就在於收回鹽鐵專營權。”
“有一個問題。”陸遠有些詫異的問道:“為什麼每當朝廷衰弱或者鬨亂子的時候,這些鹽鐵場又會被當地宗族把持,難道咱們官府在鹽鐵場一點控製力都沒有嗎。”
周延歎出口氣:“主要是這些鹽鐵場用的都是廣東當地的工人,宗族親重,往往這些宗族長一句話要比官府的公文還要有權威。”
“廣東也是締結鄉約最大的省,全省共有一百七十個約,為全國之巨。”
鄉約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鄉村自治的約定合作,在鄉約範圍內,地方的士紳擁有組織自己範圍內鄉村百姓耕田勞作、讀書學習、武裝自保、鄉人自治的權力。
受限於時代交通和通訊的落後,中央朝廷始終無法在鄉村一級建立行政署衙,因此矛盾由來日久,久而久之統治者也累了,於是在北宋時期鄉約製度誕生,到了嘉靖朝,嘉靖帝更懂得平衡利弊,於是大力推崇王陽明提出的《南贛鄉約》辦法用以解決地方問題。
廣東是大明朝締結鄉約最多的省,這些鄉約具有合法權,朝廷要尊重,不可以隨意的反悔否定。
陸遠大概是聽明白了,於是點頭道。
“所以說要想在廣東推行考成法,首先要解決鹽鐵專營權的歸屬問題,並且要處理多達一百七十個鄉約的存在問題,不然的話,官府做的官府的事,地方做地方的事,官民無法一體一心,各乾各的注定無法成事。”
堂內一群官員紛紛點頭。
“是這個道理。”
陸遠充分發揚了集思廣益的優點,鼓勵道:“你們各位都是在廣東治政,你們比本官了解的多,你們來說,有什麼好的辦法或者想法,大家都論證一番,看看怎麼做最合適。”(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