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修教材是一項大工程,北京將《永樂大典》護送而來,連帶著的還有一些唐宋時期的孤本殘本,光是整理就花了接近半個月的時間。
主要就是永樂大典的歸納,永樂大典共有兩萬多卷,一萬多本書,光是目錄就多達六十卷,涵括了中國四千年來幾乎所有的學術知識。
“當年成祖修《永樂大典》,兩千名士子用時五年編修成冊,全文三億七千萬字,是咱們大明朝乃至我中國四千年來最偉大的文學成就。”
看著堆滿了幾乎六間房屋的永樂大典,陸遠驚歎之餘更是下了死命令。
“這裡要派最少一個營的兵來看,十二個時辰任何時間不得少於三百人,房間外房間內都要有人看守,任何人靠近之前都要搜身,禁止攜帶任何可能導致引火助燃之物。”
“另外,這永樂大典能否拓印。”
“能肯定是能,但是需要的人力和物力不菲。”
鄭大同言道:“當年成祖修此書,曆時五年耗費逾八百萬兩,刻模拓印用不了那麼多,但幾十萬兩是最少的。”
“時間呢?”
“招兩千名工匠一起刻,最快也要一年。”
“那就招一萬名。”陸遠大手一揮:“三個月內將模板做出來,將永樂大典拓印三到五份出來。”
鄭大同不可思議的開口:“啊?拓印那麼多份做什麼,這不是太浪費了,光紙張的消耗就得最少開十幾家漿紙坊,還要從廬州、寧國等地招募紙匠工人上萬名,所耗木材無可計數。”
“福建正好多林木,一直也沒有開伐,正好就當給福建創收了,至於增開造紙廠和招募工人,也算是增加工作崗位、給百姓創收了,至於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