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雙方,均沒有任何收獲,且除了軍隊傷亡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損失。
匈奴人,先是不費吹灰之力的拿下馬邑,然後跨越趙長城,踏足代國府邸;
然後在白登山,把高皇帝劉邦的先鋒圍了七天,然後就回去了。
馬邑,本就是韓王信的國都!
並非漢家原本不曾擁有,從匈奴人手裡奪來的新土,而是太祖高皇帝劉邦托付給韓王信的漢土!
平城一戰的戰前、戰後,雙方邊境實控線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仍是以馬邑作為趙長城中段缺口的門戶,並以更北側的武州賽,來作為前沿哨站。
這麼一場漢家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卻幾乎沒有斬獲,更沒有擴張領土的戰爭,你說先敗後勝?
好吧。
你說勝,那就是勝了。
但你想讓我服氣,讓我由衷的承認這場戰爭,是由漢家作為最終勝利方結束,那你隻怕是想多了。
——如果真是戰勝方,漢家何以在戰後尋求和親?
和親,說得好聽,不就是求和?
勝利者怎麼可能需要求和?
所以在過去,漢匈平城一戰,在漢家始終是有著兩套說法的。
官方層麵的說法,是戰術上先勝後敗,戰略上,由於當時漢室的國立微弱,尚還處於劣勢,故而和親以保邊境太平。
但在天下人心中,平城之戰,頂多隻是一場由匈奴人發起,且一度取得相當成果,最終卻被漢家頑強頂回去的反抗侵略戰爭。
——匈奴人發起侵略,並一度深入漢家腹地,某種程度上,完成了‘侵略’的戰略目標!
隻是最終,漢家頑強的將侵略者趕出國門、趕回了草原,保衛住了國土完整。
僅此而已。
反抗侵略成功,天下人認。
但你要說戰爭取得勝利,那天下人可不認。
至於後來,那就更不用提了。
匈奴人每每進犯,每每在邊牆肆意狂歡,燒殺搶掠,擄奪人口。
漢家卻對其沒有絲毫辦法,隻能反複不斷地和親——送女人,送物資,去賭匈奴人的臉皮不會那麼厚,去賭漢家送出去的陪嫁物資,以及卑微的姿態,能為邊牆換取幾年的太平、為漢室爭取到幾年安穩發育的時間。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和親有用——如果漢家與匈奴和親,虛與委蛇以安胡的戰略決策,真的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那漢家百姓民對匈奴人,就不該有如今這千篇一律的深仇大恨。
和親政策,對漢家而言唯一的積極效果,便是表麵上,確實維持住了漢匈雙方表麵上的和平。
並在一定程度上,將匈奴人針對漢室北方邊牆的入侵,始終控製在了小規模擄掠,而非大規模入侵的程度。
自平城之戰後,高皇帝定下‘和親以暫安胡’的對外戰略核心綱要以來,長達五十年的時間跨度當中,匈奴人大規模——高達十數萬人南下的記錄,有且隻有一次。
自是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老上單於親自率領軍隊,差點把先鋒部隊送到長安城下那一次。
從國家戰略層麵的角度來看,和親政策,確實為漢家爭取到了相對平穩——注意,是相對平穩,而非絕對平穩的發育時間。
並且在麻痹敵人、示敵以弱的層麵,也取得了相當程度的效果。
但從情感上,恐怕沒有任何一個漢人——乃至任何一位承認自己‘諸夏之民,炎黃之後’的身份之人,願意接受這個說法。
和親,就是在喪權辱國!
自平城之戰以來,漢家每次與匈奴人和親,都在嚴重傷害天下百姓民,最樸素、真摯的情感!
哪怕現如今,已經被文人士大夫吹上天的所謂‘文景之治’,也絲毫掩蓋不了過去這幾十年,漢家在麵對匈奴人時,所遭受的無儘屈辱!
直到當今劉榮即立,漢家,才算是逐漸打出可以乘坐‘勝利’的戰爭。
漢匈朝那之戰,本質依舊是反侵略戰爭,漢家最終取得的結果,是‘反抗侵略成功’的結果,自然算不上戰爭取得勝利。
當有賊人覬覦你時,你沒被賊人打到、你家沒被賊人光顧,難道就算是你打贏賊人了?
頂多是賊人偷盜失敗,你保家成功而已。
倒是河套馬邑戰役,能勉強算做是漢家,麵對匈奴人取得了一場全麵勝利。
——馬邑戰場,如果隻是抵抗住了匈奴人,把匈奴人擋在了國門外,那依然不能算作是勝利。
但如果馬邑戰場的存在,是為了河套戰場提供戰略時機,那就另說了。
尤其最後,漢家還真的拿下了河套!
開疆拓土了!
這,才叫真正的勝利!
隻是高興歸高興、認可歸認可——對於河套馬邑戰役的勝利,如今漢室天下的百姓民,其實心裡都還是有點虛的。
行不行啊這……
趁匈奴人沒準備,聲東擊西,河套倒確實是拿下來了。
可真要是正麵打起來,怕不還是被一波帶走?
直到這場高闕戰役——直到漢室,正式取得這場高闕戰役的勝利,漢家的百姓民、萬千民眾,才終於由衷喜悅的咧起嘴角,並無比自豪的昂起了腦袋、挺直了腰板。
我漢家,是真的站起來了!
不單朝那塞,我們守得住;
不到河套,我們能憑計謀‘竊取’!
就連高闕——就連進攻難度絲毫不亞於函穀關,幾乎不可能以人力強攻奪取的高闕,我漢家,也能通過正麵硬攻,強啃下這塊硬骨頭!
最主要的是:無論是高皇帝年間的漢匈平城之戰、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的反侵略戰爭,又或是當今田子榮即位後,所爆發的第一場漢匈戰爭:朝那之戰,其實漢家都是被動應對的那一方。
無一不是匈奴人主動入侵,無一不是漢家被動防禦;
尤其關鍵的是:每一場戰爭,戰場都是在漢家的領土之上。
即便是河套馬邑戰役,也仍有一個戰場在漢室邊牆,正兒八經的國境線內。
而這場高闕之戰,卻是前所未有的,漢家主動出擊,匈奴人被動防禦,並在匈奴人領土範圍內的擴張戰爭!
直到這場高闕之戰後——直到這場高闕之戰,以漢家的全麵勝利作為結局後,漢家,才終於能稱得起那句:攻守異形了~
寇可往?
我亦可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