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榮三年春,高闕。
在經過大半個冬天的籌備,以及軍隊調集後,匈奴右賢王攣鞮伊稚斜,正式發起了針對高闕的反攻。
隻是戰爭爆發後的畫風,卻與三個月以前,漢軍奪取高闕時的‘輕鬆寫意’,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
——遊牧民族,本身就不善於守城,自更妄論攻城了。
同樣是攻打高闕,漢軍將士能在凜冬臘月的冰天雪地中,發動針對高闕的反擊,甚至半日而下高闕!
攻守互換,輪到匈奴人來攻打高闕——彆說是突襲了,甚至就連在冬日作戰,匈奴人都沒敢下定決心。
從漢軍奪取高闕的冬十一月中旬,到眼下,已經是春二月末。
都已經過去了三個多月的時間。
原本被匈奴人‘門外漢’式浪費的高闕防線,早已被作為守城專家的漢軍將士,給營造的固若金湯。
尤其駐守高闕的,還是如今漢室,乃至前後數百年都難得一見的防守戰大師:程不識!
還是那句話。
讓程不識開疆拓土,主動出擊,亦或是在野外智慧大軍團作戰,程不識或許會因為過度謹慎而貽誤戰機。
但一座城池,在後勤輜重得到保障,且兵力充足的前提下,交給程不識去收,卻足以讓敵人絕望。
沒有任何陰謀詭計,能在程不識這裡奏效!
打敗程不識唯一的方法,就是一板一眼,用最常規的方式正麵攻破城池。
這樣一來,一切就都顯而易見了。
《孫子兵法》有言: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守之,少則逃之。
翻譯過來就是:當兵力達到敵人的十倍,才可以實施圍殲。
兵力達到敵人的五倍,才可以無所顧忌的主動攻擊。
兵力為敵人的兩倍,則應該分兵於兩處,使敵人兩麵受敵,陷入劣勢。
兵力與敵人相當,不分伯仲,就應該沉住氣,讓對方主動發起進攻,來獲取防守方的天然優勢,並讓對方先露出破綻。
兵力少於敵人,說好聽點是該撤退,說難聽點,就該跑。
這套理論未必十分精確,也未必能涵蓋每一種戰況。
但毋庸置疑——在冷兵器時代,絕大多數戰爭,都是可以用這套理論,來複盤起成敗原因的。
兵力達不到敵人的十倍,達成數量上的碾壓,就不自量力的包圍對方,結果大概率是失敗。
成功了,固然是你牛逼,打出了一場奇跡團。
但失敗才是合理的。
兵力達不到敵人的五倍,即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就不顧一切的主動出擊,那大概率要被敵人設計。
沒有被敵人用計謀挫敗,隻能說是敵人腦子不好,在絕對的劣勢兵力下,還不想著動點心思,給輕敵冒進的你迎頭痛擊。
兵力達到敵人的兩倍,處於相對優勢兵力,卻不知道分兵兩處,還和對方麵對麵硬鋼,那就是你浪費你的兵力優勢。
同等兵力下,不想著防守,卻主動去進攻敵人,白白陷入進攻方的天然戰略劣勢,這就是蠢。
兵力少於敵人,再有機會逃、沒必要死守的情況下還不套,更是愚不可及。
具體到這第二場高闕爭奪戰,情況,卻是更加一目了然。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守之,少則逃之,說的可不是守城戰!
而是雙方在野外,在同等定量條件下,隻以兵力優劣勢而得出的戰場應對理論!
即便是在野外對戰,防守方都天然處於優勢、進攻方都天然處於劣勢;
就更彆提在城池、關隘攻防戰中,防守方的優勢有多大了。
都不用說旁的——就說函穀關,能被天下人讚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雖然這個說法有些誇張的成分,一個人守函穀關,顯然不可能守得住一萬個人的猛烈攻擊,但也隻是誇張,而非胡扯。
通常情況下,城池、關隘攻防戰,至少需要達到攻守雙方3:1的兵力對比,才能算是勢均力敵。
即:進攻方的兵力,達到守城方的三倍,雙方才算是五五開。
再加上城池、關隘攻防戰中,進攻方多半都有搶時間、求速成的戰略需求,就更是的這個比例,達到4:1,甚至5:1,才能算是不遑多讓。
想想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漢家北地郡的門戶:朝那塞,是怎麼破的?
——匈奴老上產於,率領足足十四萬大軍,猛攻朝那塞的北地都尉部五千駐軍!
高達28:1的雙方兵力比例,甚至都還打了好幾天,讓北地都尉部,為身後的北地、隴右百姓,爭取到了一定的撤離時間。
那還隻是朝那塞!
彆說是高闕、函穀關這種冷兵器時代的史詩級關卡——就連蕭關、武關這樣的次一級關隘,都遠比朝那塞要易守難攻的多!
結合以上種種,其實就不難得出結論。
在華夏內部,雙方均為華夏軍隊、均對城池攻防戰有一定心得的前提下,攻城一方的兵力,至少要達到守城一方的三倍,才足以支撐雙方對峙。
四倍的兵力,或許才能讓攻城方占據一定的優勢,五倍,方能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並求‘速成’。
比如六年前,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後,那場決定戰爭最終走向的睢陽保衛戰。
攻守雙方——作為進攻方的吳楚聯軍主力,雖然是號稱數十上百萬,報的數字水的不行,但實則,也總有那麼二十多,將近三十萬可戰之兵。
畢竟再怎麼說,也是吳王劉濞砸鍋賣鐵,恨不能把吳地所有的男人都帶上,才艱難湊出來的大軍。
就按最低的二十萬來算,相較於睢陽城內,那三五萬梁國兵,也至少是四倍於敵。
結果如何?
一場睢陽之戰,固然是打的梁國軍隊損兵折將,喪亡慘重,梁孝王劉武甚至一日七封血書,向長安彈劾周亞夫在下邑見死不救。
可作為攻城方的吳楚聯軍主力,難道就好受了?
照樣是傷亡慘重!
而且傷亡遠比睢陽守軍慘烈!
不過是從龍之功頂著,外加睢陽城後的滎陽敖倉、東都洛陽吊著,才沒讓吳楚聯軍士氣奔潰。
最後,周亞夫奇襲淮泗口,不也是讓吳楚聯軍原地潰散,吳王劉濞功敗垂成?
從這場睢陽保衛戰,其實就不拿看出來:雙方均為擅長城池攻、守的華夏部隊,且均為諸侯國兵,那攻城一方至少四倍於守城一方,才能得出一個兩敗俱傷——要麼守城方看看守住城池,要麼攻城方艱難慘勝破城的結果。
而眼下,這場由漢軍作為防守方、匈奴作為攻城方的高闕爭奪戰,雙方情況卻絕非當年,睢陽一戰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