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江寧之圍(三)_革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革清 > 第329章 江寧之圍(三)

第329章 江寧之圍(三)(2 / 2)

遭到這樣的處置,為首的已經喊道“將軍,我等前來是求饒的。還請朝廷打了勝仗之後不要殺我們。”

“誰要殺你們了!俺隻是下令,若是你們敢帶著清軍禍害和朝廷簽約的農民,俺們就不會饒過。你們這麼胡說八道,是要先構陷朝廷吧!”好歹是讀書人,雷虎也用了不少讀書人才明白的用詞。

這邊前來求饒的地主士紳立刻抱屈起來,“將軍,你這麼下令,豈不是死了人都要扣到俺們頭上麼?難道將軍以為滿清乃是華夏軍這般軍紀嚴明?他們亂殺人,就要算到俺們頭上。俺們豈不是死定了!”

噗哧!雷虎忍俊不止,笑出聲來。真的是千算萬算,卻沒想到這幫人居然承認華夏軍的軍紀嚴明。

雷虎仔細打量為首的這位,就見他三十來歲,看著很精神。其他兩人也差不多是這般年齡。應該是江寧一帶地主士紳中的少壯派。

雷虎讓人給這三人準備了椅子,問道“這位兄弟,你說華夏軍軍紀嚴明,算是有見識的。然而你說華夏軍會用那般手段殺人,我覺得你未免小看了我們。”

三人不敢坐,為首的昂然說道“將軍,此戰若是你等大勝,以清軍的軍紀,四散之際怎麼會不掠奪鄉裡。到時候鄉民受損,他們說是我等指使縱容,到時候將軍會如何處置?真的會一一調查麼?更不用說朝廷早就有收所有土地為國有的旨意,現在豈不是好機會麼?”

雷虎更是喜歡起這家夥,“不知這位兄弟如何稱呼,嗯,在下雷虎。請教兄弟尊姓大名。”

“在下免貴姓傅,叫傅平歡。”為首這位趕緊答道。

“原來是傅兄弟。其他兩位呢?”雷虎繼續詢問。

其他兩人也趕緊自報家門。等互相介紹完畢,雷虎收起笑容,“你等若是真的擔心安危,不如就搬進城裡。一來不會被人告,二來也不會受清軍擾亂。若是你們想自尋出路,或是想在其間找出什麼左右逢源的機會。俺也隻能祝幾位好運。俺們霍崇都督有句話,其實說的很好。哪個廟裡沒有冤死的鬼。若是說明察秋毫,俺們也想做到,卻做不到。隻能說是儘力吧。”

聽雷虎這麼講,傅平歡神色間有失落,卻也沒有更加難過的模樣。他歎口氣,“將軍是說不會主動找人告我們麼?”

雷虎點點頭,“這等手段雖然看著有效,其實未必。滿清不要臉,俺們華夏軍好歹要臉。諸位不用擔心俺們急功近利,俺們真不會這麼做。畢竟,若是沒有些內應,滿清也真不敢跑來打江寧。”

傅平歡猛的愣在當場,雷虎看他這模樣,好像是……聽明白了。

沉默一陣,傅平歡開口問道“不知若是搬進城內,將軍要把俺們安置在何處居住?”

雷虎嗬嗬笑了兩聲,“江寧城這麼大,怎麼會沒地方給大夥住。放心搬進來,有的是地方!”

如果是在滿清時代其他城市這麼講,那是真的吹牛皮。然而雷虎對南京城這麼講,卻是沒問題。

明代的南京就是清代的江寧城。之所以不再叫南京,就是因為明代是有南京北京,滿清時代隻有北京這一座京城。既然名不副實,南京就改回江寧的名字。

哪怕是到了21世紀,南京明城牆包括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除了因為城市建設不得不拆除的部分,整個南京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於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曆時達28年,動用全國1部、3衛、5省、37府、16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終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

之後也不斷修繕,到了1733年,城市根本沒有出現城牆崩潰問題。朱元璋修建的城市依舊起著完整的作用。

南京明城牆的營造一改以往取方形或矩形的舊製,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依山脈、水係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鐘山為依、北有後湖為屏、西納石城入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

不僅其中京城城牆長達353千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雷虎仰仗的是江寧城外的外郭城牆,這些城牆超過60千米,也就是120裡。在如此漫長的城牆保護下,圍合出麵積逾230平方公裡的廣大地區。

隻要有足夠的兵力保護,光是南京城內的這些土地上就能進行相當的耕種。至於往江寧城內塞進來幾萬人甚至是十幾萬人,根本就是毛毛雨。無需在意的。

傅平歡等士紳都是不肯給滿清背鍋的,等傅平歡出來講述與雷虎交談的內容,士紳們都鬆了口氣。不等他們散去,已經有部隊領著眾人到了城內幾處地方。

卻見這裡開闊的土地上,已經出現了不少明顯是臨時建築的東西。那些毛竹製作成的屋門牆壁什麼的並沒有太奇怪。隻是屋頂看起來有些怪異。

傅平歡等人在江寧城外麵居住,不少人本就在城內有住處。說的可憐兮兮的目的完全是為了獲得更多同情,並不是真的到了沒地方住的程度。然而見到這麼多臨時住處,倒是來了興趣。

詢問領著他們參觀的華夏軍軍人,軍人告知他們,這些臨時住處是給城外那些國營農場以及國家農民們進城後居住的場所。

傅平歡忍不住嘖嘖稱奇,“雷將軍做事這哪裡是武將,文官們彆說做不到,隻怕都想不到!”

其他士紳們都是與滿清官府打過交道,知道傅平歡絕沒有胡說八道。以滿清的尿性,隻要不牽扯收稅與撈好處,他們就根本想不起任何事情來。

給人民建房?滿清自己人都不給自己人建房,至於普通百姓們住到哪裡,老爺們哪裡會在意。

這邊的雷虎並不知道自己奉命執行的公務得到如此之高的評價。他正在領著江寧的文官們學習霍崇根據手下文史局的資料寫出來的《百萬漕工研究報告》。

已經學完了前麵好幾大段,雷虎自己都覺得太累了,畢竟這些數字完全沒啥概念。山東從來不是漕運的目標,而雷虎也從來沒能混到吃漕運糧食的水平。

這邊休息一陣,雷虎繼續努力領導著江寧這個必須要麵對百萬漕工以及漕運糧食供應的文官們學習著這篇東西。

……

海禁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遠沒有上升到決定性的地步。黃也曾在書中例舉,1560年因遼東地區糧食短缺,明廷暫許渤海灣進行海運。他是將此事作為明廷海禁之嚴厲的證明,而從另一方麵講,既然對糧食短缺的遼東可以暫開海禁,那麼明中後期自嘉靖始國力漸衰,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漕運所耗代價必然大大超出海運。且以海代漕尚不能等同於解除海禁,加之嘉靖年間倭寇基本消除,明廷壓力開始來自於北方蒙古和後來崛起於東北的後金,海運取代漕運似乎越來越有充足的理由。

船夫自不必說,十六世紀初僅通州(今江蘇南通)至儀真(今江蘇儀征)漕河河道的法定勞役就達四萬七千餘人,其中很多由於工作性質要求使得他們可以將家人一起帶到工地生活,加上特殊情況下的勞役,需要注意的是有明一朝種種所謂“特殊情況”日後愈加成為常態所有這些,必然決定了明中後期依附於漕河生存的人口數目相當可觀。既然渤海灣海運糧食時“漂沒”都能成為普遍接受的潛規則,大運河綿延千裡,養活的人口及其相關的利益鏈條又豈是一個簡單的海運所能取代?聯想到崇禎裁撤精簡國家公務員,裁出來下崗郵差李自成。明廷哪位皇帝要是真狠了心以海代漕,沒準闖王進京這出戲就提前演了。


最新小说: 咬春婚 一世之尊 道醫贅婿 侯門嫡女慘死重生,世子爺日日輕哄 諜戰1937:我的外掛是手機 為了簽到我成了傳說中的神經病 二婚窮老公,竟是頂級真大佬 從瘋癲皇子到鎮國大帝 複活在魔物娘圖鑒的勇者如何是好 暴君總想殺我,我靠讀檔躺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