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到了5月5日了,之前曾下達命令,限期於5月5日反攻奪下南昌。
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認為“以南昌防禦戰後,尚未得到補充,而武器裝備又遠遜於敵人的部隊,對武器裝備占絕對優勢而又依托防禦工事的敵人,進行攻堅作戰,不可能按主觀決定的時間攻下南昌。”
但是,薛嶽他不敢直接向提出不同意見,於5月3日曾致電陳誠陳述自己的看法。
薛嶽曾說“查南昌、奉新方麵之攻擊,自4月23日開始,已11天。因我軍之裝備等不及敵人,而敵人之重兵器、機械化部隊與飛機等,能處處協力敵陸軍之作戰。因此攻擊頗難摧毀敵之堅固陣地。現迭奉委座電令我軍作戰之方略在消耗敵人,而不被敵人消耗,避實擊虛,造成持久抗戰之目的。故此次南昌之攻擊,即在消耗敵人、避實擊虛之原則下,預行設伏,采用奇襲方式,四麵進攻,冀以最迅速敏活之手段,奪回南昌。”
薛嶽又陳誠說“現時已持久,攻堅既不可能,擊虛又不可得,敵勢雖蹙,但欲求5月5日前攻克南昌,事實上恐難達成任務。除嚴令各部排除萬難、不顧一切繼續猛攻外,擬懇與委座通電話時,將上述情形婉為陳明。”
陳誠在5月5日,將薛嶽的電報全文轉報蔣委員長。
當時,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對限時攻克南昌的命令,也認為不符實際。
5月5日,白崇禧也致電蔣委員長及何應欽,婉轉地提出不同的建議。
白崇禧說“我軍對敵之攻擊,必須出其不意,始能奏效。今南昌之敵既已有備,且我軍兼旬攻擊,亦已儘其努力。為顧慮士氣與我最高戰略原則計,擬請此後於南昌方麵,以兵力三分之一繼續圍攻,三分之二分彆整理。在外則仍宣傳積極攻略……”
兩封電報的用意,都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作戰指導不符戰略方針為理由,希望蔣委員長改變限期攻克南昌的命令。
蔣委員長接到電報後,又得到陳安寶軍長犧牲及進攻部隊傷亡慘重的報告……
5月6日,日軍第106師團主力,在飛機、坦克支援下,從南昌及蓮塘夾擊城郊的第29軍。
激戰至5月6日17時,第29軍被包圍,第26師師長劉雨卿負傷,軍長陳安寶及第156團團長謝北亭犧牲。
第29軍參謀長徐誌勳及劉雨卿,根據戰場實際情況,見已不可能完成攻占南昌的任務,為避免部隊被殲,冒被蔣委員長殺頭的危險,決定向中洲尾、市汊街突圍。預備第5師化裝便衣潛入城中的1個團,因無後續部隊接應,被迫撤出。
麵對著反攻南昌戰役的不利現實,5月9日蔣委員長下達停止進攻南昌的命令。
其實這時的日軍,此時亦因損失嚴重,無力反擊了……
南昌會戰,至1939年5月9日結束。
……
整個南昌會戰中,中國合計損傷兵力5萬2千餘人,中國陣亡兵力不4萬3千餘人;日軍
合計損傷兵力2萬4千餘人,日軍死亡2千2百餘人。
整個南昌會戰中,中隊與日軍的損傷比例,高達19比1,也就是說,在南昌會戰中,想打死一個日軍,中國要付出十九個人的傷亡……
南昌會戰,雖以戰敗失守南昌為結果,但是打破了日軍想擊潰中隊主力的計劃。
南昌會戰,是正麵戰場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大戰,也是武漢會戰的自然延伸和以後其它會戰的前奏。
南昌會戰,中隊既未能在防禦中守住南昌,也未能在反攻中奪回南昌。但它在軍事、政治上的影響,卻有積極的一麵。
南昌會戰表明日軍雖然占領了武漢三鎮,但既未能迫使國民政府屈服,也未能擊殲中隊的主力,更沒有摧毀中國廣大軍民的抗戰意誌。
中隊不僅繼續進行抗戰,而且還開始實施戰役範圍的反攻,這是“七七”事變以來的新發展,同時也證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戰略指導上確有改單純防禦,為攻勢防禦。
南昌失陷使得第3戰區與大後方的聯絡陷於困境,軍事補結隻能依賴浙贛兩省的公路線了,使東南各省未淪陷地區的處境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