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雪寒霜耐歲寒!
張棣話未說完,與明展眉較著勁的傅雪猛的轉過頭來“在哪?”
這事兒明展眉是知道的,她沒什麼表情的睨了張棣一眼。
張棣垂下頭,不敢去瞧明展眉,他出自銅行世家,宮中銅製品多出於張家,每一樣都是曆代先輩的心血,像今日這樣如同破爛一般堆在板車上,他比明展眉更心疼。
且總覺得明明有一處銅礦卻棄之不用,實在可惜,‘二公主’足智多謀,興許會有法子。
北陰原有的幾處小銅礦早在許多年以前就被開采完畢了,銅一直在被反複利用。
北陰目前發現的銅礦地址有且隻有一處,位於極北,虛無雪峰下,就是北陰名酒無根雪的發源地。
虛無雪峰積雪常年累積不化,下有冰川,很是險峻,周邊的居民常年靠涉險上山擔純淨的雪水售賣或釀酒。
那銅礦雖被發現日久,但條件所限,地理位置過於危險,且容易對雪峰造成汙染和破壞,一個不慎容易引發雪崩。
當年封家掌控礦脈,明展眉沒有法子,派出人暗地裡去隱蔽之處尋礦,這處銅礦就是那時被發現的,明展眉於是派了銅行世家的張家前去查看,看有沒有法子偷偷開采,卻一籌莫展。
動靜過大還會引來封家注意。
於是隻得派人常年生活在虛無峰下,暗中看守,那可是銅礦,可鑄幣,官家沒有能力開采,卻也不能讓私人得了信去,尤其是封家。
後來陸續找到一些不值錢的小礦,卻始終沒再發現過銅礦。
於中國曆史上,中國本就貧銅,而北方的銅礦更不如其他地區的銅礦多。
再後來傅雪回北陰扳倒了封家,十分重視鐵礦,對礦工的安全又極為在意,明展眉畢竟不是匠人,也有知識盲區,覺得鐵除了不能鑄幣,也不比銅差,更犯不著讓礦工以身涉險開采惹傅雪不快,就沒有提過這處礦脈。
傅雪聽完,決定等冬季過後去瞧瞧那處銅礦,如今遠水解不了近渴,除了明展眉力保的祭祀用品,各宮中的銅器仍是難逃一劫,連箱籠上的銅箱扣和邊邊角角的銅鑲件都沒放過,再連著張棣此人都被打包先行送到了駑坊署,解決火器易炸膛的問題。
明展眉坐在桌案前看似平靜的攤開了折子,椅子與桌底腿兒先暫時讓兩塊臨時砍的木樁兒墊上了,不是不給她換,她用慣了,不讓人抬走,傅雪就讓人拿木樁兒給她墊上了。
明展眉環顧四周,覺得哪哪都不對勁,香爐沒了,火籠也沒了,蠟燭都被蠟固定在了瓷碟兒裡,案上的筆架倒沒這麼寒酸,換成了從庫房裡淘出來的一個檀木製的筆架兒。
她忍了忍,直到椅子下的木樁兒毛刺掛了衣擺,終是未能忍住,噌的站起身來一拍桌子,開口罵罵咧咧“混賬!混賬!”
桑無虞和應惜人垂著頭不敢吱聲。
但這還沒完,奏折批了一半,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的太常(原九卿中的奉常)匆匆求見,說是‘二公主’帶了許多錦衣衛來,憑武力硬生生撬走了奉神殿門前的一對銅獅子,連夜跑了。
整個紂天王城也就奉神殿門口的獅子是銅的,且巨大,奉神殿是整個北陰含銅量最高的地方。
明展眉茫然了一陣,“她是怎麼尋到那裡去的?”她頓了頓,突然恍然大悟“她是不是還在打孤祭祀器具的主意!混賬!”
正如明展眉所料,那些零零碎碎的銅器哪夠,傅雪原是奔著燎爐和鼎去的,覺得燒個東西可以架個柴火堆先將就將就。
到了地方才發現殿門前被她忽視的獅子好像是銅的,便放了燎爐和鼎一馬。
畢竟動了銅獅子不至於有礙祭神大典的進行,古人的信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要尊重一下的。
桑無虞安慰道“陛下且消消氣,殿下還是有分寸的,好在沒打殿內神塑的主意……”
明展眉聽著更氣了。
次日上朝前洗漱,宮人們端著木盆兒走進來,明展眉本就氣得一宿沒睡著,此時瞪大了雙眼“待那逆女回來,給孤打!狠狠的打!”
竟連她的洗臉盆子都不放過。
匠人們不是不知道銅應當比鐵好用,沒人提,是因為都知道北陰貧銅,銅貴。
軍中全部配備銅炮銅銃根本不現實。
但沒想到‘二公主’自己開了竅。
就是看著那一堆精美的禦用銅器,又覺得暴殄天物,忍痛先熔了一些。
直到‘二公主’親自領著許多錦衣衛千辛萬苦的將兩座銅獅子運了過來。
坊署裡數千的匠人和官兵都驚呆了。
沒有多少人知道‘二公主’他們在研究火器,還以為這麼大動乾戈是坊署中出了邪事。
銅的熔點及銅水的流動性都比鐵好,更好澆鑄;銅炮不易炸膛,就算不幸炸膛也不會像鐵炮那樣鐵片亂飛,傷害到自己人;而且銅炮不易生鏽,養護簡單,且使用壽命更長。
不是說鐵不好,但現在的傳統熔鐵技術相對有些落後,鐵不但熔點高,技術不夠會導致炮管或銃管存在氣孔和雜質,還影響精度和射程。
傅雪要匠人估量了一下,按他們現在所出的大炮圖紙,如果做全銅火炮,這兩座巨大的銅獅子也頂多隻夠做出三到四門大炮。
但如果將銅鐵結合使用……這就要花時間進行反複試驗。
傅雪不由得想起了鋼……她苦苦思索了許久,依稀記得上學時書本上提過生鐵、熟鐵和鋼的主要區彆是在於鐵的含碳量上,但至於含碳量是多少卻怎麼也想不起來。
就算想起來,依現代人與古代人對數字的理解,也很難表達清楚。
她叫大部分匠人們按張家張棣鍛銅和處理熱量的手段做炮,張家知道是到了保家衛國的時刻,對自家的手藝並不藏私,反而極為配合。
似乎是從傅雪身為儲君,嚴寒之中幾度往返弩坊署上看出一二,所有人都知道事情的緊迫性,沒有一位匠人對回家過年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