嘖,口嫌體直啊。
蘇譚不禁被逗樂了,找到臥室裡記錄這首歌的筆記本那頁,拍了個照片發過去後留言拿去吧,火了給我發個紅包就行。
一首《豬之歌》,蘇譚並不打算要錢,反正他這輩子都不一定能用上,賣個人情挺好。
真的嗎(開心)小師弟你太棒了,ua~(賣萌)
關掉微信,蘇譚正打算學習一下剛買的吉他,錢震給他打了個電話,讓他做好準備,試鏡提前了。
蘇譚也沒問為什麼會提前,反正問了也改變不了。而且自己早就已經準備好了,隻等試鏡後拿下這個角色。
《偵緝檔案》所講述的故事其實並不複雜。小說原著,主要描寫的是江城市刑偵大隊隊員鐵心抽絲剝繭,破獲一個又一個困難案件的故事,也沒有他試鏡的這個男二號廖思源。
而電影版截取的是小說中最為著名的一個案件,同時做了一部分改動。除了改的更加適合拍攝之外,還加了他試鏡的這個角色。
劇本故事內容是這樣的良鄉區派出所接到報案,某小區一戶人家一家五口被鄰居發現全部死在家裡。派出所隨即展開立案調查。幾番無果之後,案件被轉交到了江城市刑偵大隊。同一時間,男二廖思源以警校優秀畢業生的成績加入刑偵大隊,被分派給了鐵心做助手。
剛一上班的廖思源還沒來得及熟悉工作環境的廖思源就不得不跟著鐵心外出調查了。
然後就是在鐵心這個資深警探帶著廖思源這個菜鳥警員破案的劇情。
這一段的設計其實挺有意思,男一屬於那種為了破案不惜劍走偏鋒的老鳥,而廖思源則屬於那種乖乖的三好學生,想著什麼都按警校交的規矩來。兩者之間性格和處世方針的差異,引發的矛盾衝突被放大到了極致。
在目睹廖思源通過釣魚執法、誘騙小區妓女等方法收集線索之後,廖思源傻了。廖思源很反對這種不符合法律流程的線索收集方法,但又不得不承認,精於此道的鐵心卻往往能通過這種看似十分不靠譜的方式收集到許多重要線索。
相比於原版小說,電影已經刪去了很大一部分拍出來肯定404的內容。
在隨後的逐步調查之中,鐵心意外發現這個凶手很有可能是他當年入行時跟師傅調查的第一個案件的凶手。那也是個滅門案,隻不過區彆是,師傅在追凶過程中不幸死亡,而凶手卻多年來一直逍遙法外。鐵心知道凶手是一個極端主義思想的變態,而他,在找了這個凶手這麼多年後,也練就了一身對付變態的習慣。
但廖思源不知道,在劇本的安排中,廖思源挨個調查訪問小區內跟案件受害者有關的知情人士時發現意外撞破隱藏身份的真凶,卻不料打草驚蛇,反被凶手綁架。在最後的決戰劇情,鐵心為了救出廖思源,不幸被凶手從廖思源身上搶下的警槍打傷,最後爆種開掛的擊斃凶手,故事結束。
這一段劇情,也是蘇譚會覺得這個角色的槽點所在了。編劇用這段拖後腿的表現去承托鐵心了。
其實蘇譚覺得這是一個很冒險的行為。原本小說改編電影就難度高,稍一改動就容易被原著粉絲噴的狗血淋頭。而在大改動加入了這個角色之後,卻隻是襯托主角,未免太浪費了。一個沒有容納個人色彩的影片新角色,很難被觀眾接納。
不過如果排除這些的話,這也算是是一部標準的帶有個人英雄色彩的精品劇本。主線劇情緊湊,矛盾點和搞笑橋段安排的也十分合理,點綴的支線劇情也頗為有趣。
不過這些並不是蘇譚該考慮的,他要做的很簡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行。
事實上,他隻是單純的認為劇本還可以,這個既要承擔笑料還要在結尾承托主角、同時還有一定餘地供他發揮的角色對他也很有挑戰性,所以他接了。
至於最終電影拍出來到底好不好看這點,他也無法預判。事實上,在最終成片出來之前,很少有哪個演員能知道自己拍了一部好片還是一部爛片。
有些劇本好,但是被導演拍成了屎。有些劇本不好,卻被導演的強大個人能力拍成了經典。還有些劇本好,導演也厲害,卻被監製或剪輯師剪成了屎。有些劇本差、導演差卻被剪輯師硬生生救活的也不在少數。
所以,蘇譚無法判斷。演戲,本身就是一種賭博。抱著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賭這片子能配得上自己的努力。
至於那些從劇本、導演到剪輯都爛的,那就隻能靠宣發救了。蘇譚前世的曆史上也有很多類似案例。但這種……不提也罷。
第二天一大早,汪洋便帶著助理周瑤開著保姆車來接他。
助理周瑤好幾天沒見麵,挺興奮的。
她說“終於又開始乾活了,在家都快閒死了。”
蘇譚笑道“我的錯,要是我再紅點,你就有事做了。”
汪洋忍不住說“瑤瑤啊,你這是得了便宜還賣乖,真忙起來,到時候你又得喊累了。”
“呸!”周瑤充分顯示了自己的情商“我巴不得蘇譚哥越來越火呢,到時候給我配個七八個助理,咱也能威風威風不是麼。”
“對,到時候直接成團出道,名字就叫蘇譚助理和她的助理們。”汪洋無情補刀。
周瑤想了一會才反應過來,氣呼呼道“你損我!”
“我聽出來了,哈哈。”蘇譚t到了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