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句話,若有違規,殺無赦!”張泉一氣嗬成,帶著陣陣殺氣,讓羅通的不由的緊縮了下身體。
“高長恭,龍且、花榮隨我殺奔高邑!”
“諾!”
唯恐有變,張泉統帥一萬騎兵即刻南下,鐵浮屠因為鎧甲笨重,行動並不快速,遂留在了大營。
常山之名,最早見於《戰國策》,不過其範圍不明。
始皇帝統一六國後,設恒山郡。
後因避諱漢代帝名諱,該恒山郡為常山郡,範圍隨之擴大。在漢武帝元鼎四年,分郡治真定四縣為真定國,常山郡的郡治隨之遷移至元氏,統十八縣,隸屬於冀州刺史部治下。
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37年。
真定國並入常山郡,但常山郡又改名為常山國,其治下又因為周圍的中山國、趙國和巨鹿郡之間的轄境而發生變化,所統縣城從十八縣減少為十三縣,其王都依舊設立於ys縣城。
“主公,過了這汶水,前方二十裡就是常山郡,王都ys縣城了。
常山、常山,張泉念到著,注意力明顯有些分散。
因為在這常山郡治下,有一個他心儀已久的人物……幾乎所有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此人都極為讚賞。
常山趙子龍。渾身都是膽!
我來到了趙雲的故鄉!
根據三國誌記載,趙雲常山真定人。若按照三國演義裡的時間,此時趙雲正跟著公孫瓚,在白馬義從裡麵任職。
三國演義裡說。趙雲先投軍袁紹後又跟隨公孫瓚,最後在隨同劉備前往徐州之後,因不願背棄公孫瓚,故而辭彆劉備,返回公孫瓚帳下。可實際上。趙雲當時不過是公孫瓚帳下一員小將,根就不得公孫瓚重視。
他之所以辭彆劉備,應該是家中有事,回了老家。
此後,他一直在老家並沒有去投奔公孫瓚。如果從這一點而言,趙雲對公孫瓚的忠誠幾近於無。亦或者說,趙雲對公孫瓚早就已經感到了失望。
三國演義說,趙雲和劉備是在古城相會。
古城是在何處?
據後世人推測,應該是在汝南和荊州一帶,也就是後世的信陽地區。
可是在三國誌當中,卻是另外一個記載。
建安五年,也就是官渡之戰前夕,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所敗,與關張失散。
隨後,劉備前往鄴城,投奔袁紹。趙雲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前往鄴城找到劉備……隨後,劉備命趙雲返回常山,招募數百壯士,而劉備人,則在鄴城招攬到魏郡名士胡潛胡公興,並且在胡潛的幫助下,招募壯士數百人,與趙雲所部彙合一處,這才算是又組建起班底。
不知道今生他張泉可有機會招募到心中最完美的神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