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止是導演啊!
“哢,張大嬸,你的表情要再八卦一點,背地說人壞話那種。
就是你們天天坐在村頭織毛衣的時候,有人從你們麵前走過去後,你們那種表情和狀態。”
“李姨你也是,說話的時候提前瞅瞅西看看,要有那種生怕人家發現的感覺。”
“江培建打板,咱們繼續!”
“各部門準備!”
“演員就位!”
“開始!”
《受氣丈夫鬥精明媳婦》片場。
江培安站在dv攝像機後麵,朝著場上的人們不時的喊著。
江培安從王星星那裡借來dv攝像後,劇組徹底搭建完成。
配角都是從村裡拉來的,片酬是每場戲每人給兩枚雞蛋。
剛過完年,地裡也沒活,正是農閒的時候。
聽說江培安要拍電視劇,村裡的人都趕過來看熱鬨。
江培安特意安排男主李守國和女主王紅當著大家的麵拍攝了一集多的戲份。
農村娛樂方式非常匱乏,對於江培安拍的電視劇村民們感到非常稀罕。
趁著大家夥興趣濃厚,江培安直接提出招募群演的需求。
剛開始大家夥還你推我攘的害羞不願意露臉出鏡。
直到江培安提出一場戲每人兩個雞蛋的酬勞後,所有人立刻蜂擁而上。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不如賺點雞蛋。
可不要小瞧兩枚雞蛋,1999年的農村,除非逢年過節,否則雞蛋平日裡都不會上桌。
當然,如果家裡有人生病、生孩子,也會把雞蛋當做營養品吃……
考慮到是磁帶拍攝,不像數碼攝像機成本那麼低。
江培安讓被選中的群演將台詞背熟,然後通過私下裡走戲練習熟練度。
盯群演走戲的這個活,江培安交給了小老弟江培建。
於是,江培建繼“文學顧問”一職,又增加“副導演”和“場記”的任務。
小小年紀,了不起!
二十集的民間小調,不算長也不算短。
由於場景簡單,服化道幾乎沒有,除了前期一周時間的磨合,後續的拍攝進度明顯加快。
預計一個月的時間就能全部拍攝完畢。
“好,哢!”
“江培建,把張大嬸和李姨的雞蛋發給她們,轉場!”
江培安大手一揮,帶著dv趕往下一場拍攝地。
小老弟屁顛屁顛的把四枚雞蛋分彆交到兩位群演手中。
張大嬸和李姨拿著雞蛋笑的合不攏嘴,兩個小時掙兩個雞蛋。
血賺!
……
“李叔,你扮演的瘸子丈夫雖然受氣但仍是一副樂觀的狀態。
所以你要把笑容時刻掛在臉上,為什麼高興?因為你娶了一個長得漂亮的老婆!
你的笑容要帶點自己的人物特征。
你的人物特征是什麼?笑起來的時候有兩顆大板牙,給人一種流裡流氣的感覺。”
江培安拿著劇本正在給李守國講戲。
老一輩的戲曲演員有許多不識字的,但動輒上千字的戲文該如何記住?
多聽、多想、多記憶。
隻要曲調旋律一起,唱詞就能順口說出。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大多數觀眾聽戲的時候,沒有字幕也知道演員在唱什麼。
甚至有些票友還能指出演員唱詞中的錯誤。
這就是聽多了,熟能生巧!
李守國認真的聽著江培安講戲,時不時提出一些疑惑。
旁邊的王紅正拿著劇本背台詞,她小學畢業,劇本上的字大致都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