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早朝康熙麵色沉重,無他,上次被福全打敗的噶爾丹卷土重來,再次侵犯了大清的邊境。
噶爾丹在兵敗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和準備,再次集結兵力,企圖重新奪回失去的領土,但康熙又不是個軟柿子,怎麼會任憑他人揉捏。
噶爾丹幾次三番的挑釁,早已經觸及了康熙的底線。康熙早有意整個噶爾丹化為大清的領土,上次若不是胤禔的疏忽,又怎會功敗垂成。
有許多大臣都建議裕親王在此披甲上陣,畢竟福全對噶爾丹的作戰方式十分熟悉,又有一次大勝的經曆。
可是康熙始終記掛福全的傷勢,在一位大臣剛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康熙就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朕決定這次親自率兵出征,為將士們助威,以顯示朝廷的決心和力量,將噶爾丹徹底拿下。”
對於康熙的決定,堂下站著的大臣議論紛紛,皇帝要禦駕親征可是件大事,在戰場上有個三長兩短可如何是好。
有些老臣甚至想到了先帝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當今皇上臨危受命,才渡過了主少國疑的時候。如今太子雖然不小了,但很多大臣還是不願意康熙去冒險。
由此朝堂上分為了兩批人,一批讚成一批反對,但反對的人占大多數。
康熙去意已決,對馬齊使了個眼色,馬齊隻好帶著富察家的人站出來道:“奴才讚成皇上禦駕親征,皇上一定會得勝歸來的!”
“奴才讚成皇上禦駕親征。”
“奴才也是。”
眾人三三兩兩站了出來,可見馬齊的號召力不小,由馬齊帶頭,再加上康熙的一意孤行,這件事就算是這麼定下了。
福全知道這個消息後,也要跟著康熙去戰場,不過他不衝鋒在前線,隻退居在幕後幫助康熙出謀劃策,康熙也同意了。
除了身體不太好的隆禧,福全和常寧都將跟著大軍出發。
第一次在戰場失利的胤禔自然也被康熙帶上了,畢竟康熙還等著他將功補過呢。
不過康熙決定帶上胤禔也不是一個貿然的決定,胤禔這些年在軍事上的造詣頗深,足夠領兵了。
朝廷花了一月備糧,在康熙和幾個將軍商議好出發的路線時,將不日準備出發。
太後憂心的囑咐幾個兒子到了戰場上千萬要小心,又親自給幾個孩子縫補了衣服,每人都準備了護心鏡才放心。
出征那日,太後帶著文武百官和幾個皇阿哥一起恭送大軍出城。
這一路上的行軍很是順利,大軍的行進速度也很快,看見朝廷的大軍來勢洶洶,噶爾丹首領立刻躲了起來,時不時在路上騷擾一下,但這都阻止不了大軍南下的步伐。
讓人意料不到的是康熙在到達大清跟噶爾丹的邊界時突然得了一場重病,身體狀況急劇惡化,整個人高燒不退,夜裡也時常驚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