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錯把李世民當大表哥!
現在打出來的許多口井,其實暫時根本就用不上。
不過對蘇長生來說,先把井打出來,後期他自然不會一直盯在這裡。
把井全部打出來,以後即便是整個鹽礦全部開發,都不需要再打井了。
因此,儘管鹽井已經足夠用,但是蘇長生一直都在規劃鹽井的位置,命人繼續進行打井。
這些日子,開始源源不斷的熬製出鹽來。
玄武縣令,從各地購買鐵鍋,迅速送到鹽礦這邊。
然後組織人手,開始熬鹽。
從一開始一天之能熬製幾十斤,到十日之後,已經能夠熬製出上三四千斤來。
並且隨著鐵鍋的增多,隨著熬製的工人越來越多。
各人之間配合也越來越熟練和默契,每天能夠熬製出來的鹽,也是越來越多。
其實哪怕隻是現在這個速度,供應一個益州,也越多綽綽有餘。
這個時代的人做飯,放鹽都不敢多放。
一斤鹽,足夠一百個人用一天的了。
三四千斤鹽,就能夠三四十萬個人吃一天。
而益州的總人口,差不多也就這麼多。
現在,李恪才真正鬆下一口氣來。
接下來,李恪開始按照地區,進行分配鹽。
積攢了這幾日時間,也有上萬斤鹽了。
至少能夠保證每家一斤鹽的量。
蜀王李恪,其實能力是極強的。
這兩年在益州也不是白呆,益州上上下下,但凡不聽話或者是貪贓枉法的官吏,全部都被他撤換了一遍。
剩下的,都是有能力的,心懷百姓的官吏。
將鹽分發下去,接下來,李恪便不怕各地方會出什麼岔子。
益州缺鹽的情況,一下子得以扭轉。
百姓的恐慌情緒,自然全都平複了下來。
剛開始的時候,百姓得知益州已經自己製出鹽來了,雖然每家限購一斤。
但是一斤的數量,其實已經夠他們吃一些日子了。
相信等他們吃完,到時候也不會再缺鹽了。
而當百姓買到鹽的時候,發現鹽居然是白的,他們的內心,也是不安的。
這鹽的顏色咋不對呢?
雖然蜀王殿下和蘇先生都十分厲害,但是他們不一定色色都會啊。
這鹽,則是這色呢?怕不是熬製的不好吧?說不定,裡麵會有雜質。
但是當他們做完菜之後,他們才吃驚地發現,這個鹽,好鹹!
是的,他們以前用的鹽,雜質挺多的,鹽的含量並沒有那麼高。
所以他們在做菜的時候,使用量會大一些。
而現在,他們按照以往的經驗來放鹽,而這個鹽比他們以前用的鹽要鹹。
這一下子,可不就把菜給做鹹了嗎?
並且他們很快便發現,這個鹽不但鹹,並且好吃。
以前他們做出來的菜,總有股澀澀的味道。
當然了,他們從小吃到大,已經吃習慣了,平時都嘗不出來了。
但是凡事就怕對比啊。
用現在的鹽做出來的菜,比以前好吃了。
直到此時,他們才後知後覺地察覺到。
似乎,並不是現在他們買到的鹽色不對,好像是他們以前用的鹽色不對。
並不是現在買到的鹽雜質多,似乎是他們以前用的鹽雜質多啊。
也就是說,殿下和蘇先生帶人製出的鹽,質量比他們以前吃的好的多。
更關鍵的是,價格十分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