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命教”於世間的一切痕跡,幾乎儘數被抹去。
若不是書籍中仍然保留著幾句對天行皇帝消滅魔教的偉大功績的簡短記錄,恐怕世人早已徹徹底底地忘記了這個教派的存在。
對此,顧旭曾經還暗暗地在心頭感慨大齊王朝的這位皇帝陛下,真是對待鬼怪優柔寡斷,對待人族重拳出擊。
按理來說,巔峰時期的空玄散人都對天行皇帝無比忌憚,顯然說明天行皇帝的實力要遠遠超過普通的第八境修士,甚至可能已經擁有了第九境的戰鬥力。
但現在,不僅各個行省都有“凶神”級的鬼怪在禍害民眾,而且就在距離洛京僅有百裡左右的地方,那“邙山鬼怪”依舊在獨占山頭稱王稱霸。
不過,當遇到犯下“叛國罪”的青州陸氏,或是被視作“魔教”的長命教,天行皇帝一點都不手軟,全部誅殺,寸草不留。
顧旭一度吐槽難不成天行皇帝也信奉“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
…………
見顧旭一時沒有回應,洛川笑了笑,說道“顧小友,我知道你在想什麼。我說的那條熔岩地河,確實跟‘長命教’有關係。
“由於‘長命教’修煉的也是火屬性功法,所以教派中的修士們常常也會在那石窟中閉關破境。
“但現在,‘長命教’已經被陛下徹底抹除,那條岩漿地河也成了大齊王朝所有修士們共享的資源,隻是尚未對群眾公開而已。
“驅魔司總部的部分修士和龍門書院的一些師生偶爾會選擇去那裡靜修,幽州趙氏的子弟們更是把那裡視作他們的練功場地,每次來洛京城,都會去那兒待幾天——畢竟他們幽州人曾經信仰過‘火神’,基本上都很擅長玩火,那裡的環境對他們的修行會有極大的助力。
“你可以放心地去那裡修煉,不必有絲毫顧忌。
“我很希望你能早日突破‘斷魂崖’,然後在‘洛水大會’上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再一次給我們驅魔司漲漲臉。”
顧旭點了點頭,同時決定回去再查閱一些關於大穀關石窟的資料。
在修行路上,如果想要走得更遠,就需要每一步都走得沉穩紮實。因為顧旭立誌修成聖人,所以他每一個階段都需要爭取做到最好,不留後患。
他出身平凡,以前生活在沂水這樣偏僻的小縣城,沒有特彆好的修行條件,幾乎一切都需要依靠自己爭取。
但現在,既然他有機會與幽州趙氏的子弟們共享同一處修行練功的場地,那麼他自然也不會客氣。
“對了,顧小友,”短暫的沉默後,洛川繼續開口道,“其實我很好奇,我之前一直沒有讓你跟楚鳳歌、上官槿一起修煉《列星訣》,你心裡是否有過不滿。
“畢竟,整個大齊王朝星辰之力最濃鬱的地方,就是你腳下的這座觀星台——若你修的是《列星訣》,在這衙門裡就可以輕輕鬆鬆地登上‘斷魂崖’,根本不需要如此麻煩。”
“並沒有,”顧旭搖了搖頭,“我曾經從書中讀過,上品功法中蘊含聖人們的大道真意,本質上是前人為後人開辟的捷徑,所以能夠加快後人修煉進境的速度。但它最多隻能使人修到第六境。
“若要修到第七境,就必須開辟出屬於自己的‘道’。走捷徑是行不通的。
“現在《赤炎真訣》就很適合我。”
“你說的沒錯,”洛川笑了笑,說道,“對於立誌要修成聖人的修士來說,上品功法確實是一道阻礙前進枷鎖。
“不過,《列星訣》並不是我開創的功法,而是中天北極紫微大帝為信徒們創造的、以托夢的形式放到我腦海中的功法。
“它的真意,是順應天意、服從命運,著實跟你‘逆天改命’的意願不太匹配。”
“其實……我也隻是想活得更久一點。”顧旭輕歎一聲,默默感慨道。
今天,他從洛川口中得到證實洛川的“道”,確確實實跟“順應天命”有關係,與他之前的結論完全一致。
隻是他跟洛川的“道”又有一種莫名的淵源。
雖然他不認同這種“道”,但是一切出自洛川的法術和武學,他幾乎看一眼就能學會。
“差點兒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這時候洛川忽然開口,打斷了顧旭的思緒,“顧小友,今天你開創出像‘火字符’這樣的符篆,對於我們日後的殺鬼大計用處極大。
“你是否願意把它的繪製方法傳授給驅魔司的修士們?在功勳獎勵上,驅魔司是不會虧待你的。”
“當然可以啊,”顧旭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設計‘火字符’的初衷,就是希望所有的修士都能使用它。”
他很清楚,在修士與惡鬼之間的戰鬥中,有時候僅僅憑借一張符篆,就能夠扭轉戰局,幫助修士從危險中逃脫,挽救一個人甚至很多人的性命。
這些人,很可能是他認識的、甚至是親近的人。
比如他當初改進的“太上北極鎮魔殺鬼符”,就曾經幫助過馬欽戰勝鬼怪“傒囊”,死裡逃生。
今天,他在設計“火字符”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考慮過會獲得怎樣的回報。
不過現在,洛司首既然提起了功勳獎勵,他自然也不會推辭。
畢竟他現在非常需要功勳。
“隻是,‘火字符’並不在現有的符篆體係中,也未嘗在實戰中使用過,我們很難衡量它的價值,直接計算出對應的功勳,”洛川繼續道,“所以,我考慮先給你一千功勳的基本獎勵。
“在此之後,在全國範圍內,隻要有任何一個修士用‘火字符’殺死一隻鬼怪,你就能得到一筆額外的功勳獎勵——功勳數值將按照具體情況和殺死鬼怪的等級來計算。
“你覺得如何?”
s11月最後一天,求月票!!
…………
注釋
“大穀,洛城南五十裡,舊名通穀。”——晉·陸機《洛陽記》
“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宋·趙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