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維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
陳壽1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2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
楊戲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唐
大唐平百濟國碑銘
大唐平百濟國碑銘
《舊唐書·薛登傳》至如武藝,則趙雲雖勇,資諸葛之指捴;周勃雖雄,乏陳平之計略。若使樊噲居蕭何之任,必失指縱之機;使蕭何入戲下之軍,亦無免主之效。鬥將長於摧鋒,謀將審於料事。
《大唐平百濟國碑銘》標秀氣於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韓而高視,趙雲一身之膽,勇冠三軍;關羽萬人之敵,聲雄百代。捐軀殉國之誌,冒流鏑而逾堅;輕生重義之而難心懸水鏡,鬼神無以蔽其形;質過鬆筠,風霜不能改其色。
宋
蕭常《蕭氏續後漢書》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係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舍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範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朱黼《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可謂深切著明。知天下大體矣。
陳造《江湖長翁集》皆可為法矣,彼皆大不得已,所謂出死入生轉敗為功者。
元
郝經《續後漢書》雲忠繾綣禦侮。始終不渝。為漢爪士。功烈誌膽。曹樊之儔。雲尤識慮經遠。壯而不疏。每進忠益。輒中幾會。
鄭元佑《鄭元佑集》如趙雲之安民於蜀,亦豈宜以有限之屋共無窮之求。
明鐘惺《史懷十七卷》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獨名將而已。
範光宙《史評》然則雲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豈名將雲乎哉?
王士騏《諸葛忠武侯全書》光明洞達,可為濫賞之戒。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但名將而已。
沈國元《二十一史論讚》而趙雲之辭田宅請滅魏,皆有古大臣識量,寧得僅以以名將律之。
李賢《明一統誌》智勇兼全。子龍可謂有古大臣之風。
萬應隆《三峰史論》趙雲以漢賊不可不討,故授以室而不顧,漢賊未滅一語,嚴於春秋,大哉即己溺天下之心也。
張溥《曆代史論》其明大義,斷大策,同於魯肅,然度先主不能聽也。
李紀《詳注史略補遺大成》用趙雲而取漢中,遣關羽而攻樊城。
楊時偉《狂狷裁中》子龍心貫金石,義薄雲天,不減關張。
葉山斯趙子龍所以艱難百戰而求先主也。然則舜之於堯;禹之於舜;皋陶稷契之於禹;伊尹之於湯;太公之於武;幸之幸者也。孔明之於劉禪;陸贄之於唐德;李綱趙鼎之於宋高;其有良工之苦心乎。
徐奮鵬子龍不特渾身是膽。殆渾身是智。為三分之完人歟。
王夫之《讀通鑒論》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儘於夷陵,老將如趙雲與公誌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餘民,承愚暗之衝主,以向北方,而事無可為矣。公故曰鞠躬儘瘁,死而後已。唯忘身以遂誌,而成敗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篤信羽者信公,聽趙雲之言,輟東征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力尚全,氣尚銳,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於許、雒,而徒流於猇亭乎?
沈一貫趙雲遇曹瞞而開璧,李廣值匈奴而反前,皆不足而虛示之有餘者也,卒以疑敵人之心,一因以破虜,一因以全師,益膽略過人哉。
方孝孺“夫昭烈至仁厚,孔明之忠順,固可以為君臣師表;而蔣琬、費禕、董允之治國,關、張、趙、馬之用兵,與夫諸葛氏之有瞻、尚,關氏之有彝,張氏、趙氏之有遵及廣,推其所由來,昭烈、孔明之事,蓋有出乎區區功業之外、成敗之表者。”
張萱《西園聞見錄》趙雲,文鴦,出入萬眾,單槍匹馬,所向無前。
宋徵璧《左氏兵法測要》張遼、趙雲出入敵壘,使敵披靡,以英風猛氣自足懾敵,敵不敢害也,然非大將之道。
清
李光地1趙雲、張嶷不獨有將畧,其見事明決持重老成,實古重臣之選。2蜀漢雖小,年數不多,卻有可觀。人物之盛,亦不止一武侯,即如關侯對張遼言“吾極知曹公待我厚,但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悖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何等磊落。趙子龍不受第宅,曰“霍去病尚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室未複,無所用此。”又謂“漢賊曹操,非孫權。”都中義理。張翼德釋嚴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