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生勿入帝王家!
幽州,邙山腳下。
長長的行軍隊伍一眼望不到頭,隻聽得馬蹄飛踏的嘚嘚之音。如果有神仙在天上俯瞰,便會看到地上黃沙滾滾,紅纓烈烈,前軍是千騎如飛,後有萬卒似潮。
這一隊大軍之中,打頭的是一杆猩紅大纛,其上繡有虎豹相爭之圖騰。其後另有一杆杏黃大旗,上麵寫著“左衛將軍奕”五個大字。
大旗之下,一個銀甲紅纓的年輕將軍正擰著眉打馬疾馳,這正是自玉關飛奔而出的奕楨。自從在他玉關接到嘉楠的去信,他就主動向曹允請命率部來援。曹允命他領五千騎兵先行,又另點了三萬步卒交副統領汪國海統領在後壓陣。
今日已是出玉關馳援的第五日,出玉關的第三日收到來自青影的第二封奏報,言說惠和公主一行已經落腳上庸。眼看再有兩日就可達上庸城,奕楨心急如焚,恨不得插翅飛到。正打馬疾馳間,忽然他聽到身後傳來一陣傳訊兵的聲音“玉關急報!玉關急報!”
奕楨心頭一緊,略鬆了鬆馬韁,放緩了速度,待傳令兵追上來,問到“玉關何事?”
“報,北漠諸部犯邊,關外諸城危急!”
“曹督怎麼說?”
“曹督軍令在此!”
奕楨接過來一看,不禁緊鎖了眉頭。之前為了馳援上庸,外加攻回天京,精壯皆被奕楨與汪國海帶走。玉關城中隻留有不足六千老弱兵卒,其中騎兵隻有五百。近來與北漠戰事不多,留下的兵卒若僅僅是守住玉關,足以支撐半年有餘。但玉關之外的邊城就難以照料的到了。倘若玉關不出兵,關外五座邊城,上百的村寨難免不被屠戮掠奪。
前腳玉關軍南進,後腳北漠犯邊,這時間把握之精準讓奕楨不得不多想,天南這場亂局,究竟是誰在挑起,誰在撥弄!
曹督給他的軍令也是極力求穩,他召回了汪國海所率的步卒。又命奕楨撥回三千騎兵,繼續率餘下的兩千輕騎繼續全力馳援上庸,待救出太子公主之後,隻需先守住上庸,暫不攻打天京。等到各地勤王之兵彙集之後,再打回天京不遲。
山陵已崩,太子為國之根本,絲毫不容有失,不能不速救。但若是放任北漠肆虐,關外五城必將被屠戮殆儘,變成空城,五座城池倒還罷了,但五城之外上百的村寨實際控製了雲嶺腳下最肥美的一片草原,曆來為天南的養馬之地。倘若一旦失去,天南將再無自己的馬場。
故而明知營救太子方是為人臣子的頭等要事,但曹允不得不出此分兵之策,力圖兩全。畢竟勤王詔令已經借由遍布天下的青影送出,隻要奕楨在上庸撐過前麵一些時日,路遠的勤王大軍陸續抵達,華興卓那十八京營也不過是強弩之末。就算天京城牆堅固,糧草充足,隻要團團圍之,華興卓亂令難出天京,太子就算在夏宮,又或者在上庸登基,也照樣號令天下。
當然,如此一來奕楨就須得憑兩千精兵守住上庸,曹允對此倒是頗有信心。奕楨臉上神色沒有什麼變化,把軍令折了揣入懷中。
上庸城外,駐紮了一隊新軍。
曹關白領著華興卓撥給他的三千京營前一天晚上到的這裡。二十裡外,還有華興卓所統領的餘下的五萬餘京營兵士與被他以“營救閩王”之名調來的三萬閩州精銳。
這是華興卓所能調動的全部力量。
自兩位尚書死後,連日來投奔他的官員越來越多,他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一個小班底了。有人幫著分析,他對情勢漸漸看得愈發清楚。眼下,從兵力上說,是他華興卓占儘了優勢。但時間,是站在太子一方,拖的愈久對太子愈發有利。不能拖下去!
恰此時曹關白出了一個絕妙的驅狼伺虎之計。一個基本沒任何用處的謝皇後,偏偏可以換回左右戰局走向的閩王蕭弼。有了蕭弼,就可以號令閩州軍。先強攻下上庸城,讓閩州軍背上殺害儲君的罪名,再讓他們撲往玉關。玉關城池堅固,那是對關外來說,如果是從關內進軍,那就幾乎是一片坦途。玉關軍正在全力抗擊北漠犯邊,倘若背後被閩州軍咬上這麼一口。華興卓忍不住抽抽臉皮,那可能有點疼吧。
至於說曹允也可以放棄關外五城,全力回援上庸,華興卓並不認為有這種可能性。他也是統兵多年的大將,自認對曹允的心思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任何一個天南的武將都不能對雲嶺馬場輕言放棄,這是天南的進擊之本。沒有馬場,就養不起騎兵,沒有騎兵,就隻能永遠龜縮在玉關之內忍受北漠一次又一次的劫掠而無法追擊。
謝皇後換閩王的決定是幾天前秘密才定下的,今天早上才用飛箭傳入上庸城。曹允如果是得了太子方傳出的消息,隻會以為京營被閩州軍牽製,不能傾巢出動。那麼異地處之,若他華興卓在曹允的位子上,極可能隻命虎豹騎中的少量精銳出動,先護住太子,隻要憑城死守,勤王的援軍一到,危險即消。
原本華興卓擔心閩王軍不肯配合聽調,又或者提出諸多要求。不想失去了閩王,閩州軍如同沒了主心骨一般,他一句有法子救回閩王,閩州軍就乖乖跟來了。想到這裡,華興卓心底微微升起一絲抑製不住的興奮,些許虎豹精銳又如何,三萬閩州軍,近六萬京營,照樣大部分是精練的驍勇,並非普通的城廂軍可比。曹允派來的這一點援軍,也不過給他多一點塞牙縫的。再者說,援軍此刻還沒有蹤影,而最多再有一個時辰,閩王就可以到手了,到時候閩州軍揮兵攻城,就靠上庸城剩下那點城廂軍和蕭嘉楠身邊那點可憐巴巴的不足千人的衛隊,能不能撐過今日還不一定呢。
上庸城,南門城牆。人來人往看似熱鬨,但又秩序井然。
城樓之內,嘉楠恭恭敬敬對廷鶴行了一禮“廷大人,請務必護母後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