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和大日如來的關係?”
解空小和尚不解道:“小天師為何問這個問題?”
“一時心血來潮。”張之維道。
“難道小天師對佛教知識很感興趣?”解空小和尚問。
“是有點感興趣!”張之維點頭。
聽到張之維這個小天師對佛教知識感興趣,解空相當高興,當即為張之維講解了起來。
他先是說了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立者,是佛陀,是世尊,是如來,是大阿羅漢……
他在佛教裡的地位,幾乎等同於祖天師張道陵在道家之中的地位,甚至還要高。
至於他的神通和事跡,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其中,最讓人熟知的莫過於釋迦摩尼誕生之日,往東南西北各走了七步,指天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解空小和尚給張之維推薦了一堆記錄釋迦牟尼事跡的佛典,如《過去現在因果經》,《修行本起經》,《佛本行經》等等。
隨後,他又給張之維說了大日如來。
佛教有種說法,每個佛都有三身,分彆為法身,報身,應身。
其中,報身佛叫盧舍那佛,是經過艱苦修行,證得真理而成佛後的形態,是一種客觀存在相。
應身佛也就是化身佛,叫釋迦摩尼佛,他是佛的變化身,佛為兩教化眾生,會以各種生命形式顯化,所變化的形象便是化身。
釋迦牟尼這個身份,便是佛的化身之一,因為釋迦牟尼是佛教的開創者,是本師,所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化身佛。
法身佛叫毗盧遮那佛,代表了佛法本身,是一切絕對的真理,是眾生心中的佛性。
其中,因為“毗盧遮那”意譯為遍一切處,也就是光明普照萬方的意思,所以密宗又把毗盧遮那佛譯為大日如來佛。
簡而言之,大日如來就是法身佛,代表了一切的真理,在佛教,它更像是一種規則的具象化。
佛的三身裡,化身有千千萬。
像李修緣,便算得上是濟公的化身。
西遊記裡出現的癩頭和尚,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報身也有千千萬,像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佛,燃燈佛,藥師王佛等等這些都是盧舍那佛,也就是報身佛。
但唯獨大日如來,也就是法身佛,有且隻有一個,它是唯一的。
所有佛,所有菩薩,所有羅漢,所有金剛……甚至是所有佛門修行者,他們的法身,都是大日如來。
它是規則,是佛理,是類似一加一等於二的真理,你隻要學佛,便被囊括其中。
張之維以前對佛教知識都是零零碎碎的,各種亂七八糟的佛知道一堆,但他們之間的聯係卻所知甚少。
現在了解後,他頓時知道先前所見的景象是怎麼回事了。
那是諸佛和佛門修行者的法身,也可以說是他們主觀。這些法身重重拚湊起來,所組成的整體,就是大日如來。
或者換個說法,他們的法身,同化在了大日如來的體內,借著大日如來保持自身的不生不滅。
大日如來是他們的載體,若沒有這個載體,像枯榮大師的那種麵目模糊不清的法身,是斷然不能存在的。
而他們在被大日如來承載的同時,也在讓大日如來越來越大。
這看起來是一個相互成就的過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被成就。
譬如像枯榮大師這種修為不高的,即便是法身依托於大日如來保存下來,也不會有什麼太完整的主觀意識留下。
他就是一純粹的養料,這麼一看,其實就和納森島的神樹沒差了。
大日如來是神樹,其他的一切法身隻是構建出神樹的聖林。
隻不過它所展現的形式,沒有納森神樹那麼殘酷,但底層邏輯是一樣的。
這個結論絕對是驚世駭俗的。
不過張之維對這一切,心裡早就有數,倒不至於多驚詫,更不會像黑魔法師懷特一樣,知道秘密後道心崩潰,直接毫無抵抗的赴死了。
張之維很淡定,他的思維上沒有一點波動,在冷靜的思考。
“在佛教中的普遍認知裡,大日如來超越人類普通的認知和意識狀態,是宇宙萬物根源性的智慧體現,代表著智慧和慈悲,它不具有人類的意識或情感。”
“這有些類似於克蘇魯神話裡的阿撒托斯,阿撒托斯是一切神明的源頭,它代表了絕對的盲目和癡愚,在常人看來,它沒有智慧,沒有思維,沒有固定的形象,它隻是一種殘酷宇宙本質。”
“而大日如來更像是阿撒托斯的反麵。”
“智慧對癡愚,慈悲對盲目無序。”
但張之維心裡升起一個疑惑,“大日如來,真的隻是沒有思維,沒有意識的絕對規則嗎?”
這時,恒林大師調息完畢,見張之維在沉思,笑道:
“小天師剛才問了釋尊和大日如來,是想問他們之間的關係嗎?”
張之維停下思緒,笑道:“聽了大師的講佛,看了大師的傳度,是有些好奇。”
此話一出,周圍有不少人都有些震驚,當著天師的麵,卻聲稱對佛門的東西感興趣,小天師莫不是要變成小方丈了?
他們紛紛看向張靜清,想知道他有何反應。
張靜清眼觀鼻鼻觀心,什麼表情也沒有,坦然處之。
先前恒林大師傳度時,他很尊重的閉上了眼,倒不是非禮勿視,而是他和張之維不一樣。
張之維能瞪著眼睛去看,甚至去窺視,但他不行,他有天師度在身,他若也像張之維一樣,那就是王見王了。
所以他並不知道張之維看到了什麼。
但從張之維的問題上,他隱約猜到了一二。
作為天師,他是自然是明白佛教的一切的。
他心裡暗道,自己這個徒弟有些不安分啊,有些東西,哪是這麼好窺探的,若非自己在這裡,你小子的冒犯,隻怕要脫層皮才能出來……
張靜清這個旁觀者都能猜到個大致,作為傳度者的恒林大師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他倒沒有動怒,佛都沒動怒,他又何必動怒?
“一切佛教,皆從釋尊開始,故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至於雙方關係嘛……”
恒林大師緩緩說道:“是故甘露一味,逐器而殊色。摩尼一相,隨色而分影。能說之心,轉則平等,所潤之意,解則千殊。一、三、五乘,源一派彆。法、報、應化,體同用異。”
說罷,他便不再多言。
雖然恒林大師說的有些晦澀,但張之維還是聽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