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依托於太虛而存在,但也被太虛的規則所束縛著,導致先天一炁不斷減少,繼而形骸走向滅亡。”
“要使自身的先天一炁永存,性命不滅,就必須擺脫太虛這個客觀的束縛。”
“而擺脫束縛的方式,不是把自己練成先天一炁就行的,因為先天一炁也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亦是在太虛的規則之內,就算真的成功,也解脫不了。”
“而想要擺脫束縛,就必須經由戒慎恐懼的內心省察,循序漸進,不思超越自己,逐步排除貪嗔癡恨、聲色臭味這些由太虛加持在我們身上的,客觀存在的欲望。”
“擺脫了這些,我們就能擺脫人體形骸的桎梏,好讓主觀上,最真實的最純粹的自己顯露出來,從而不被自身的客觀狀況所影響,所操控,而到了這一步……”
左若童抬頭看天,喃喃自語道:“換算到佛教的話,應該是阿羅漢果位!”
“若想要更進一步,還得不停地修行,讓自身與天宇宙萬有的太虛相對,相契合,相通。”
“如此一來,自身就能達到不生不滅的狀態,這或許就是真仙人了。”
左若童歎息一聲:“修到阿羅漢果位,為師心裡已經有數,但更進一步,為師卻不知其方向,不過,做人不能好高騖遠,至少前方有路可循了。”
“阿羅漢果位?”毋澄真道:“師父說的是小乘佛教裡,最高的阿羅漢果位?”
左若童點頭。
毋澄真不解:“師父,我們又不修佛,為何會修得佛教的果位。”
左若童說道:“其實,道門也有類似的劃分,不過,道門隨性很多,幾經相傳,那些果位被賦予了太多本來沒有的東西,不如佛門的等級森嚴來的直觀。”
“至於所謂的羅漢果位,其實目的是求得自己解脫,先求跳出世界而已。”
“羅漢也不一定是出家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羅漢,隻是稱謂不同而已。”
“為師隻是拿佛門的果位作個好區分的例子,不代表我修佛,或者到了這一步,修佛修道修儒其實都沒區彆,大道殊途同歸!”
三一門走的是三教合一的路子,毋澄真對小乘佛教自然不陌生,他詢問道:
“師父,據我所知,小乘佛教的果位,分四果羅漢,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二果羅漢叫斯陀含,三果羅漢叫阿那含。四果羅漢叫阿羅漢,您在哪一個果位?”
左若童思忖片刻,說道:“應該不入果位吧!”
毋澄真大驚:“師父這……怎麼會如此?”
左若童笑道:“你們可彆小瞧了佛門這果位,這初果位又叫預流果,預什麼流呢?”
“預聖人之流,他們已經是預備的聖人了,相當於半隻腳踏到聖人隊伍裡去了。”
“為師這幾十年來,一直在修神通手段,雖然也一直在對自己修身養性,但終究是對逆生執念太深,所以,按佛教的要求,是不入果位。”
其實,這隻是左門長的一種謙辭,他確實對逆生執念很深,但他這些年的修行也不是一無所獲。
佛門對果位有嚴格的劃分,突破了哪些,就在哪個果位。
從普通人到最高的阿羅漢,需要破見惑和思惑。
見惑是對功名利祿的看破。
它分五種,破了見惑就入了果位,也就是初果羅漢須陀洹。
思惑是對自身欲望的看破,它也分五種,譬如貪、嗔、癡、恨、迷情都是思惑。
堪破的越多,果位就更進一步。
若這十種全都看破了,那就證得了阿羅漢,也就是達成了五蘊皆空的境界。
而道門對果位的劃分是很隨意的,你可以叫入道,也可以叫仙,隨便叫個其他的也行。
其實呂洞賓曾經對仙也有過類似佛門果位的劃分,但基本沒什麼人用。
因為,人和人不一樣,有些人可能不能完整的看破五種見惑,但在這途中,他又看破了五種思惑中的幾種,這又該算什麼果位呢?
左若童便處於這種狀態,見惑和思惑他各看破了一些,但也有看不破的。
按佛門的說法,他是不入果位。
但其實,他比很多入了果位的和尚,境界要高很多。
聽了左若童的話,毋澄真陷入沉思。
李慕玄則是問道:“師父,那按您這麼說,是不是就說明,我們平時所修的手段,都是旁道,都無用?”
澄真接著說道:“我看過一篇佛經,說佛陀晚年曾言,大乘佛法在人間,不以神通顯示,凡是神通都是外道,神通越大,魔障越多?”
左若童搖頭道:“倒也並非如此,什麼話都得結合當時的語境去看!”
“無論是我們三一門的逆生三重也好,天師府的雷法也好,還是聖人盜也好,都是拐棍,就看怎麼拄。”
“若用拐棍打人,那就是神通越大,魔障越多。”
“若拿著拐棍好好走路,那就是護道手段,能讓我們走到想去的地方。”
左若童歎息道:“前幾十年裡,我一直在修一根拐棍,腦袋裡想的全是,把拐棍修好了,就到終點了。”
“所以無論是往前走,還是往後走,都是在找尋材料,想把這根拐棍修的更好,更適合走路。”
“現在拐棍修好了,這才驚覺的發現,自己還沒開始走。”
“所幸醒悟的不晚,接下來,我便會拄著這根拐杖,一步步走到自己要走的路上去。”
拐杖和道……毋澄真問:“那師父,小天師那種呢?”
左若童笑道:“小天師是在行道的時候,練了一副好身體。”
“或者,是他鍛煉身體的方向,正好是行道的方向。”
“但不管怎麼說,到了他這一步,他有沒有拐杖,用不用拐杖打人,其實區彆都不大了。”
“那師父,小天師是在什麼境界呢?”
李慕玄則是問道,他是孩童心態,就喜歡問境界高低,問手段厲害與否。
左若童思忖片刻道:“他不是正兒八經的佛門中人,用佛門的說法,也許不太客觀,但為師猜測,他是十地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