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原始部落當酋長!
回到部族以後,木風讓人把黃膠泥都送到自己住的山洞附近。
他開始著手準備製陶。
但是製陶十分繁瑣,需要準備的東西很多。
他把砍刀給明光,讓他去砍一根粗壯的木頭過來,用來做拉坯的工具。
所謂的拉坯工具就是可以在製作陶器的時候可以轉動,幫助塑型。
他先橫著樹樁砍了一個圓柱下來,用自己的木匠斧頭一點一點削圓潤了,做成一個近十厘米厚,半徑二三十厘米的圓盤。
木頭是木風特彆強調的輕便的乾泡桐樹乾,很輕便。
然後他在圓盤一麵的中央位置打了一個圓孔,削了一根約五六厘米直徑,半米多長的槐木圓棍安在裡麵。
這樣圓盤就被木棍撐起,像一把小傘。
最後一步就是兩端各放一塊厚約十來厘米的石頭,在上麵架起一根削方了樹乾。這樣樹乾隔空離地也差不多是十來厘米。
他在樹乾的一頭挖了一個幾乎與槐木棍差不多粗細的洞,然後把槐木棍撐起的圓盤尾段穿過樹乾。
他伸手轉動了一下圓盤,圓盤飛快轉動起來。
“成了!”木風點頭,一個自製的簡易拉坯工具就這麼完成了。
但接下來他還不能製陶,因為陶器的燒成要繁瑣很多,特彆是燒陶時的溫度要求就極高,燒製的時間也很長,動輒天起步。
他要做的就是為天的燒陶做準備。
這就至少需要準備兩樣東西,一是燒陶的窯洞,一個是柴火。
窯洞裡土窯耐熱時間最短,石頭窯耐熱時間最長。
窯洞奈不了熱,就會炸窯的風險,這就讓他尤為在意窯洞的耐熱程度了。
木風前世雖然做過工藝陶器,但燒陶還真沒乾過。
他依稀記得學製陶的時候老師傅也跟他說了,陶器成品好壞與否,取決於材料、手藝跟窯洞的好壞。
木風知道,材料就是這個材料,自己手藝也就那麼回事。
他現在唯一的要求就是這個陶器能製成了,好看不好看的,暫時不在他考慮的範圍。
思前想後之下,他覺得還是選離自己山洞遠一些的土丘,挖了一個兩米見方的窯洞,用石頭一層層堆砌起來,又糊上了泥水,讓裡麵變得相對圓滑。
為了防止意外,他連著堆砌了三層石頭,這才放下心來。
留好迎風口,出煙口,一個簡單的小窯洞算是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