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劉易腦海中靈光一閃,兩個大字占據了他的思緒。
毛紡!
在這個時代,最賺錢的生意是什麼?
無疑是鹽鐵!
鐵不用說,獲利豐厚,並且老劉家已經在做了。
鹽不用想,山西一沒有鹽井,二不靠海,沒辦法搞。
除去鹽鐵之外,最賺錢的無疑就是穿衣吃飯的事情了。
而毛紡,這個中國還沒有人點亮的技能樹,絕對是個賺錢的好生意。
毛紡所得的衣物,厚實保溫,質量上佳,一件能夠穿好多年,尤其是在山西這種邊地,隻要做出來,根本不愁賣。
更重要的是成本!
和棉花不同,這個時代的羊毛,幾乎是沒有成本的。
這個時代的中國人不知道羊毛的用處,宰殺完羊羔後,羊毛會被丟棄或是燒掉。
再說了,取羊毛可不一定非得宰殺羊羔,可以直接從活羊身上剃的,剃掉毛的羊,隻要不是冬天擔心會凍死,是可以繼續存活,繼續長毛的。
也就是說,羊毛這種東西,幾乎沒什麼成本。
隻要他劉易能搞出毛紡來,那這就將是一筆一本萬利的買賣!
想到這裡,劉易用力夾了下馬腹,讓他胯下的馬跑了起來,一路飛快的回到了劉家老宅。
隨意扒拉了幾口飯,他便鑽入了自己的書房。
劉易需要好好回憶一下,後世的毛紡是怎麼處理羊毛的。
羊毛不經過特殊工藝處理,是無法直接用於毛紡的。
……
在劉易將毛紡的前景說給劉老爺聽之後,劉老爺卻是並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熱情。
劉易心中疑惑,直接開口詢問。
“父親為何不動心?”
劉老爺笑了笑,語氣古怪的說道。
“吾兒怕是沒讀過《齊民要術》吧?”
劉易眨眨眼,他確實沒讀過《齊民要術》。
劉老爺見此了然,然後開口說道。
“《齊民要術》中有一篇是如此講的,綿羊每年可鉸三次毛,春天在羊將脫去冬毛時,剪第一次,五月天漸熱,羊將再次脫毛時,剪第二次,八月初胡葈子未成時,剪第三次。
“否則“白露已降,寒氣侵人,洗即不益。胡葈子成熟鉸者,匪直著毛難治,又歲稍晚,比至寒時,毛長不足,令羊瘦損。”
“毛紡自古就有的,隻是由於羊毛長且硬,做出的衣物穿之不舒服,且有異味,還不保溫,為人所厭棄。”
劉易???
劉易是有點懵逼的。
他承認是自己孤陋寡聞了!
齊民要術成書於南北朝時期,這就代表這最起碼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就已經有毛紡工藝了。
但是,劉易卻是並不認為毛紡的衣服就真的像劉老爺所說的那麼不堪。
劉易前世是北方人,小時候沒少穿媽媽親手織的毛衣,他也沒感覺有異味,不飽暖啊?
他絕對毛衣挺舒服的,暖和結實,他小時候可是一個皮孩子,也沒見毛衣被磨壞過。
劉易陷入了沉思,思慮一陣之後,發現了問題所在。
古代所采取的羊毛處理技術,和現代羊毛處理技術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其中差距是很大的!
中國近代的羊毛處理技術,是引進自西方的,其中運用最廣泛的,就是英國的羊毛處理技術了。
劉易很納悶,為什麼毛紡能夠在西方發展起來,並且一點點的改善技術,但在東方卻是被棄之如敝履,早就有了,但卻沒有人對其進行過改進呢?
思慮一陣,劉易抓住了重點。
技術的進步,無非就是需求推動的。
在中國,棉花被廣泛種植,並且棉布紡織技術也是領先於世界,最起碼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前是這樣的。
棉紡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自然也就沒人費勁巴拉的去搞什麼毛紡了。
而西方卻不同,尤其是英國!
英國的氣候屬於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英倫三島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合養殖綿羊,而不適合種植棉花。
這樣一來,為了保暖的需求,搞不到棉花的英國人,就隻能死磕毛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