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草頭王!
想到這裡,劉易苦惱的揉了揉額頭,感覺腦袋瓜子嗡嗡的。
他終於明白為什麼明末會產生這麼多的流民了!
不是朝廷不賑濟,而是壓根賑濟不過來啊!
現在大明的年歲入能有多少?
銀兩加上實物,應該是二三千萬兩上下。
這些錢,除去供給遼東抗虜和中原剿賊的經費,還要維持大明朝廷的官員俸祿,皇室宗親的俸祿,還要有各地的執政經費。
哪裡還能有錢救災賑濟災民?
就按照現在大明北方的這種情況,大明把一年的歲入都砸進來救災,也特麼是杯水車薪啊。
一個代州就需要大幾十萬兩銀子賑濟,大明受災的何止是一個代州?
彆的不說,光是今年的黃河決口,受災的就有幾十個州縣,整個黃河下遊,華北平原都變成了一片澤國。
再加上大明上下貪官汙吏,在賑濟錢款中伸手撈錢,使得本就不多的賑濟變得更加的杯水車薪。
也就不怪大明北方流民不斷了!
劉易現在很愁,不過幸虧他把代王的府庫搞到了手,否則的話劉易就算是把自己買了都接手不了代州的災民賑濟。
劉易要快些拿出一份災後重建方案來。
他不是冤大頭,不可能讓代州的百姓白吃他的飯而啥也不敢,他要以工代賑,抓緊時機把代州建設起來。
修建工廠,開墾良田,修繕一些道路和水利,實在不行就去加固城牆,在各個關鍵地方修建戰爭要塞去。
反正劉易不會讓人吃閒飯!
就算是以工代賑要比吃完躺著不動,勉強餓不死消耗更多的糧食。
劉易也不在乎這麼點,大不了糧食消耗多一點,現在劉易還是很有錢的。
彆看大明北方天災人禍不斷,田地減產嚴重,但南方卻還是一片風調雨順的盛世景象。
湖廣,四川兩個大糧倉每年產糧一點不少,隻要肯花錢,就能搞到糧食。
劉易現在還是朝廷的人呢,頂著朝廷的官皮,想要從湖廣四川買糧食,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的來,不存在問題。
就在劉易思索著該派誰去賣糧的時候,郭亮敲響了他的房門。
劉易抬頭叫人進來。
郭亮推門進來,臉上滿是喜色。
“大少爺,大少爺,老爺和夫人到南京了,已經安頓下來了,遣人送回來了兩封書信和幾口大箱子。”
“小人沒打開看,不知道是什麼。”
劉易擱下手中的筆,接過郭亮手上的兩封信件,撕開火漆封,展開信紙看了起來。
吾兒,見信如麵,吾已安全抵達南京安頓,吾兒勿憂……
劉老爺在信中現實表明了對劉易的思念,以及他和趙氏已經安頓下來,並且他已經上任禮部主事等消息。
然後,便是在信中囑咐劉易要照顧好自己,領兵打仗要注意安全,不要冒險……
信的內容絮絮叨叨,但卻看的劉易滿是感懷,這信中的每一個字,都浸潤著劉老爺這個老父親對他的拳拳愛護。
在信的末尾,劉老爺提了一句,他收集了一些劉易要的番薯,馬鈴薯,玉蜀黍等植物的果實,並且挑選了一些品相好的,送回給了劉易。
劉易讀到這裡,眼睛猛然一亮,命人打開那幾口箱子,果然,箱子裡分彆放著紅薯,土豆,玉米等作物的果實。
不過和後世不同,這個時代的紅薯土豆才剛剛傳到中國,既沒有適應中國的水土,也沒有經過後世的基因改良。
果實都比較袖珍,大概隻有後世成熟果實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樣子。
這還是劉老爺精心挑選過後的結果。
劉易有些失望,不過很快就調整了自己的情緒,土豆紅薯玉米等作物,不光是產量大,還有耐旱,適應性,生存性強等優點。
就算是一畝的產量不及後世,但也要比這個時代北方廣泛種植的小麥的產量要高。
能養活更多的人!
當下,劉易便叫郭亮去尋幾個善於耕種的老農過來,劉易要親自吩咐他們去做育種工作。
郭亮離開了,劉易卻是激動還未消散,繞著幾口箱子不斷的轉圈,一雙眼睛一隻都是亮的。
這些作物,是華夏能否撐過這次小冰河期的根本依靠啊。
這些作物生存能力強,適應乾旱的氣候,甚至是能夠種植到草原上去,並且產量還很高。
能夠在小冰河期,養活長江淮河以北的數千萬民眾。
隻要能夠將這些人組織起來,滿清算個幾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