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他第一次上戰場,戰場上的血腥和殺戮讓他十分的不適應表現的精神有點恍惚。
不過他們的隊長卻是一個經曆過數次戰爭的老兵,表現的相當淡定,神情輕鬆的指揮著他們戰鬥。
在隊長的指揮下,他也漸漸的適應了戰場,他發現敵人其實並不強大。
敵人的刀劍破不開自己身上的甲胄,而自己的攻擊敵人卻抵擋不住。
昭武軍的士兵大多身體都很壯實,雖然他們參軍之前都是窮苦出身,身體瘦弱。
但是在加入昭武軍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補和鍛煉,一個個身體都很強壯。
他們用力劈砍時,左營的那些被裹挾的流民根本就抵擋不住。
左良玉見到前軍被擊潰,就連自己的中軍迎上去之後都沒是被打的連連後退。
臉上的神色變得有些驚慌,不斷的下達指令,指揮左營的軍士上前迎戰。
……
雙方的騎兵也在交戰!
雙方的輕騎兵在原野上奔馳,不斷的向著對方騎射。
拉近距離,放一輪箭,然後再拉開距離。
雙方不斷的重複著這個過程,一點點的消耗著對方的體力和精力,尋求一戰勝敵的機會。
隻是,在這個過程中,昭武軍的騎兵明顯很吃虧。
雖然山西不缺會騎馬的漢子,但是會騎馬和會騎射那是兩回事。
馬背上的功夫,沒個十幾年是練不出來的。
而左營現在的騎兵都是左良玉的家丁,在入關之前,這些人可是敢和建奴的八旗兵做戰的。
騎射技術相當強悍!
而昭武軍的騎兵卻是訓練時間很有限,在同左營騎兵的作戰中落於下風也就很好理解了。
劉易看著漸漸落入下風的昭武軍騎兵,一雙劍眉微不可查的蹙了起來。
果然,昭武軍的騎兵還是不行,訓練時間尚短啊。
最多也就去做一下哨騎,偵查戰況,對付一下步兵。
真要是對上敵人的精銳騎兵,馬上就抓瞎了。
劉易下令給傳令兵,讓傳令兵打出令旗,命騎兵撤回。
不能再讓昭武軍的騎兵和左良玉的騎兵再這麼對拚下去了,再這樣下去,以後昭武軍就連偵查敵情的哨騎都要沒了。
博達爾看到了劉易的命令,鬆了一口氣,下令昭武軍的騎兵準備撤回大陣。
自己這方騎兵很明顯打不過對方,但昭武軍軍紀嚴明,無令擅退者斬!
沒有劉易的軍令,博達爾是不敢下令撤兵的。
現在劉易終於下令退兵,博達爾猛然鬆了口氣,終於不用再和左營的騎兵作戰了,實在是太吃虧了。
昭武軍的騎兵紛紛調轉馬頭,往自家的大陣撤去。
不得不說,昭武軍的騎兵雖然戰力確實不怎麼樣,但組織性和紀律性卻是絕對的一流。
撤退之時依舊保持了良好的紀律性,快速撤退,沒有發生絲毫的慌亂,沒有給左營騎兵追擊的機會。
昭武軍的騎兵之所以在馬上還能有這麼強的紀律性和組織力,那是因為劉易原本想要讓昭武軍騎兵練習西方近代的牆式騎兵衝鋒的。
但是,練了一段時間之後,劉易發現後世這種被吹上了天的牆式騎兵衝鋒,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在中國的戰場上壓根就不適用!
牆式騎兵確實有強大的正麵衝鋒能力,但是這個時代,誰特麼憨批了和你玩騎兵對衝啊!
東亞這邊騎兵都玩的騎射的好嗎?
正麵對衝衝不過你,老子在遠處放箭,遛著你玩,遛上一段時間等你維持陣型體力消耗的差不多了,再一次衝鋒決勝。
這就是蒙古騎兵經典的莽古歹戰術!
整個東方騎兵都是這麼玩的,正麵對衝的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
那為什麼牆式騎兵戰術在西方能夠無敵於天下,在東方卻是不適應呢?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馬種的原因!
西方的馬種高大健壯,但耐力不行,想要在戰場上發揮出騎兵的作用來,就必須采用正麵對衝的方式,迅速分出勝負,鎖定戰場勝局。
但是,東方最經典的蒙古馬馬種卻不是這樣的,雖然低矮爆發力不行,但其耐力卻是好的出奇,能夠玩幾百裡甚至是上千裡的奔襲作戰。
所以,也就沒什麼人傻傻的在戰場上玩什麼正麵對衝了,正麵對衝的賭性太大。
要麼大勝,要麼大敗,並且就算是勝了,傷亡也不會少。
但騎射放風箏就不一樣,更多考驗的是騎兵的戰鬥技巧和騎射技術,勝了的話肯定是大勝,可以銜尾追殺。
但敗了,卻也能給自己留幾分撤出戰場,保存實力的餘地。
劉易果斷放棄了所謂的牆式衝鋒訓練,但在訓練過程中,所練出來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卻是保留了下來。
使得昭武軍的騎兵即使撤退,也能操持一定的陣型,不會給敵人銜尾追殺的機會。
博達爾帶領著騎兵進入大陣之後,翻身下馬,一路小跑著來到了劉易麵前,噗通一聲單膝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