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草頭王!
漢軍在草原上鑄城,修路。
用水泥磚石,構建成了一張大網,將整個草原進行分隔,然後捆綁在大漢身上。
大漢在草原上實行的政策,除去改牧為耕之外,就是該遊牧為定牧。
自古以來草原之所以棘手,就是遊牧民族的一個遊字。
中原王朝強盛時北伐,壓根找不到人。
所以,劉易的目的就是要將蒙古人部落的生活範圍給確定下來。
不管是改牧為耕,還是改遊牧為定牧,最終目的都是如此。
改牧為耕好操作,劉易隻要將紅薯土豆玉米等作物拿到草原上,草原也是種植的。
隻要能養活自己,對於底層的牧民來說,種地和放牧沒區彆。
為了改遊牧為定牧,劉易則是拿出了青儲技術,讓牛羊馬匹在冬天草木不豐的時候,也能吃上草料。
然後為每個部落進行詳細的人口統計,然後劃定放牧區,不得隨意跨界,否則嚴懲不怠。
在加上漢軍在草原上鑄城修路,將那些大部落切割成零散的小部落,讓草原不斷漢化。
最多十年,一兩代人,等到草原人習慣了定居生活,被漢化的差不多了,草原也就不複為患了。
當然,劉易對於蒙古人,還是有彆的想法的。
等到將來大漢征服南北美洲,征服澳洲,正好用蒙古騎兵來跑馬圈地。
廣闊的大平原,在坦克機槍出現之前,那就是騎兵的天下。
隻要這些蒙古騎兵的家眷都還在大漢本土,被大漢掌握,就不用擔心這些蒙古騎兵會鬨出什麼幺蛾子。
……
喀布喇今年十七歲,瓦剌人,從小生活在草原上。
喀不喇一家六口人,原來靠給部落裡的貴族老爺放羊維生。
隻是,現在卻是世道變了。
瓦剌部的大汗做了漢人的郡王,漢人的軍隊開進了草原。
部落裡的貴族老爺因為抵抗漢人的軍隊,被漢人的軍隊給殺死。
貴族老爺的牛羊,都變成了漢人朝廷的牛羊。
現在,喀布喇一家靠給漢人的朝廷放羊維生。
不過和以前不同的是,以前喀布喇一家給貴族老爺放羊時,羊是貴族老爺家的。
皮毛,羊肉,羊奶,甚至是生下來的小羊崽子,全部都是貴族老爺的。
他們雖然名義上是牧民,但卻是實際上的奴隸,靠貴族老爺的賞賜過活。
而他們現在給漢人朝廷放羊,卻是每生下三頭小羊崽子,就有一頭會屬於喀布喇。
養羊產出的皮毛,羊肉,羊奶,他也都有分成。
如此一來,隻要他足夠努力,喀不喇相信,遲早有一天,自己也會擁有自己的羊群。
開始為自己放羊!
所以,現在喀布喇對漢人的朝廷是很有好感的,覺得與其被貴族老爺管著,還不如被漢人的朝廷管著。
反正自從漢人的朝廷開始接管草原,他們這些底層牧民的生活質量是肉眼可見的提升。
喀布喇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漢人朝廷發給他們的土豆。
雖然乾啃水煮的土豆不好吃,但能填飽肚子,喀布喇一家已經很滿足了。
雖然他家的帳篷裡有好幾桶羊奶,但卻沒人舍得喝。
因為他們還要拿羊奶賣錢,然後賣小羊羔子,為將來做打算。
“喀布喇,喀布喇,朝廷招工修路,你要不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