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分到的土地,也要被收回,耕牛種子也要全部還給朝廷。
律法很嚴苛,但在這個溺殺女嬰成風的年代,不用重典是控製不住溺嬰的風潮的。
當然,劉易也不光是用重典懲罰,還有獎勵。
但凡生下女嬰的,朝廷賞賜錢財布匹糧油等生活必須之物。
將女嬰養育成人的家庭,還能享受一定的稅賦優待,減免一定的稅賦。
為了全天下的女娃娃們能夠順利出身,並且安全成長,劉易也算是煞費苦心了。
劉易放下手中的協議,開口對吳襄說道。
“老侯爺為此事費心,也算是辛苦了!”
“朕不會忘記老侯爺的功勞的!”
這件事情上,吳襄做了劉易的白手套,劉易的目的達成了,吳襄背了黑鍋。
做為朝廷勳貴,親自去操持人口販賣的事情,多少是有點丟臉的。
吳襄把這口鍋給背好了,劉易自然也不能虧待了他。
功必賞,過必罰,這便是劉易的為君之道。
這也是他不管在朝中還是軍中,還是民間,都能有這麼高的威信的原因。
因為劉易這個皇帝的口碑擺在那裡,真正的說一不二,立下功勞,絕對能夠得到賞賜。
這就使得很多人都願意為皇帝效死,因為他們都知道,隻要自己做出成績了,就不用擔心功勞會被抹殺。
這便是為君之道,但是就這看似簡單的為君之道,古往今來能做到的皇帝卻是沒有多少。
因為皇帝也是人,也是有自己的喜好和脾氣的。
尤其是他還是皇帝,高高在上,唯我獨尊,喜好和脾氣更是被無數倍放大。
真要是上頭了,想要保持理智,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皇帝沒什麼好顧忌的,他為什麼要保持理智?
而劉易的思維不是這個時代的思維,他的思維是在後世形成的。
所以,大多數時候,他是很理智的,並不會因為自己的喜好而做出什麼偏向性的決定。
吳襄聽到劉易的許諾,十分感慨的說道。
“老臣作為一個臣子,為君父分憂是應該的,安敢期盼什麼賞賜!”
劉易笑了笑說道。
“有功勞,怎麼能夠不賞賜呢?”
“傳旨,賞賜平東候玉如意一柄,宮燈一對,蜀錦一匹……”
東西不多,但吳襄想要的也不是這些東西。
他作為一個侯爺,雖然沒什麼實權,但地位擺在那裡,經商的時候各種便利還是不少的。
所以吳襄不缺錢,雖然劉易賞賜的都是珍品,但吳襄也沒當回事。
他也知道,皇帝現在給出的充其量隻是一個零頭,這些不重要。
皇帝將他的功勞記在心裡了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將來有什麼差使,有什麼重要的事情,皇帝肯定不會忘了吳家,這才是關鍵。
吳襄喜滋滋的向劉易謝恩道。
“老臣謝陛下賞賜!”
……
吳襄告退出宮了,劉易繼續坐在禦書房中,不知道在思考著什麼。
忽然間,不知道為什麼他想起了去世了的劉老爺來。
心中湧起了悲傷,相處了這麼些年,劉易和劉老爺的夫子感情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