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點著油燈,圍坐在一張桌子前吃飯,飯桌上,孫父向孫暢說著自己的打算。
“等今年收秋收完了,我準備趁著冬天農閒,出去跟著朝廷的施工隊修路賺點工錢。”
“這路已經修了好幾年了,估計來年差不多就能修通,等咱們村子和鎮子上的官道修通了,我準備把家裡的田租出去一部分,拿點銀元去做些小生意。”
“等攢些錢,將來就送娃子去城裡讀書,還是得讀書人才能有出路啊!”
“等我孫子那一輩,咱們孫家一定要出幾個讀書人才行!”
孫父大膽的暢想,仿佛想到了自己的孫子裡能出幾個當官的官老爺。
孫暢笑著說道。
“爹,回頭讓小弟去城裡讀書吧!”
“我參軍入伍,部隊上是給了我們家一個免費入學接受教育的機會的。”
“我的孩子還沒出身,還早得很,現在咱們家適齡的也隻有弟弟一個,讓他去吧。”
孫父擺擺手說道。
“那哪裡成呢!”
“不行,不行,那名額是你拿命換回來的,還是給我孫子留著吧!”
孫暢笑著說道。
“爹你彆擔心,我這次結束了駐日任務,被調回大漢,等探親假結束之後,會被調往南洋。”
“南洋那邊作戰任務重,叛亂時有發生,去了那邊立功的機會有很多。”
“再想要給娃子爭取一個免費入學的機會問題不大!”
孫暢笑著說道,一雙眼睛裡充滿了希冀。
雖然劉易為了降低大漢的受教育成本,做出了不少的努力。
但現在大漢的受教育成本依舊不是普通農民能夠負擔的起的!
就連孫家這樣典型的中產階層,想要送一個孩子去入學,得到一個接受教育的機會,都得提前好幾年準備攢錢。
這便是這個時代受教育的成本!
中產都這樣,更彆說廣大的窮苦百姓了。
……
寒門難出貴子,有的時候不是因為寒門不夠努力,而是寒門根本得不到受教育的機會,根本承擔不起受教育的成本。
這個時代中國的科舉製度,對比起同時期地球上其他國家來說,確實是最先進,最公平的。
他給了無數“底層”一個向上爬的機會!
這是不需要懷疑的!
但那些所謂的“寒門”,是真正的底層嗎?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濂這位元末明初,出身寒門的大文豪了,在《送東陽馬生序》中,他是這樣說的。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所謂的藏書之家都是些什麼人?
最起碼也得是地主士紳吧!
真正的底層去向地主借書人家會借你?
想屁吃呢!
還有就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這個時代,筆墨紙硯可都是值錢玩意,真正的底層的孩子都得陪著家裡人去田裡乾活,一個人不乾活,全家都得餓肚子。
哪裡來的時間抄書識字?
鬨呢?
還有就是,“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這個時代拜師是得束脩的!
窮人家可沒錢交束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