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草頭王!
,明末草頭王
而劉易之所以會動這樣的心思,完全是因為安南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如果能控製安南,大漢的艦隊和商船在南洋,將會多處很多的補給港口。
而安南的地形狹長,就是一長溜,從北到南幾乎就是大半個中南半島的海岸線。
起重要性不言而喻!
好吧,劉易不光是對安南動了心思,有生之年他要將整個南洋吃下。
即使不能完全消化,也要給子孫後代留下自古以來的法理依據。
其實,大漢若是鐵了心要消化掉整個南洋,整個中南半島。
或許會有壓力,或許會有不知道多少人犧牲在南洋的瘴痢橫行,悶熱潮濕的氣候之中。
但是最終一定是能夠辦到的!
彆小看漢化對中南半島的影響,老祖宗對周邊幾千年潛移默化的漢化,裝點自己天朝上國的門麵,可不是白費的。
整個南洋不敢說,畢竟南洋那些小島上,原始部落還是不少的。
但中南半島上的那些個國家的統治階級,哪個不會漢話?哪個沒學過儒學?
底層百姓哪個不把大漢看做天朝上國?看做文明的燈塔?
大漢真要是對中南半島動兵,隻要有足夠的武力震懾。
然後再安撫住了當地貴族,不損害他們的利益,再適當的給那些底層百姓一點好處,有幾個人會反抗?
這樣的一個“半熟”之地,大漢想要吃掉並同化下來,真的很難嗎?
後世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在南洋衰弱,最終被西方取代。
那也是因為滿清的閉關鎖國,使得中華文化影響力收縮。
再加上鴨片戰爭之後,滿清在對上洋人時,軍事上一連串的失敗,才使得天朝上國的光環脫落。
西方的文化悄然間成為了主流!
可在此之前,整個南洋都是中華文化圈!
可沒多少人信那什麼勞什子見鬼的上帝!
但是現在,大漢隨著放開海禁,海貿規模不斷擴大,大量的漢人湧入南洋,使得南洋遍地漢音。
更重要的是,那些凶神惡煞,駕著大船而來,將那些南洋小國打的毫無還手之後洋夷,都被大漢給按在地上爆錘。
更是彰顯了
中華文化的優越性,現在中華文化在南洋的影響力,較之前明鄭和下西洋之時,都要超過許多。
……
清化城外的戰場上!
雙方的廝殺從炮擊開始,叛軍這邊火炮占據著絕對的優勢。
雖然叛軍大漢火炮隻有寥寥七八門,但由於炮手素質和火炮質量,表現出來的火力卻是要遠超莫氏那邊。
雙方士兵對撞在一起廝殺,刀槍肉搏,刀刀見血。
慘叫聲,骨頭被利刃砍斷的聲音,皮肉被破開的聲音響成了一片。
雙方士兵都不是什麼精銳,但在督戰隊的逼迫下,廝殺的相當激烈。
戰場上倒伏滿了一具具死狀各異的屍體!
雙方騎兵都出動了,雖然隻是矮腳馬,但騎兵對步兵照樣有很大的優勢。
騎射雙方是玩不了的,中南半島上的地形也不適合發展大規模的騎兵。
騎兵的作用也就被限製在了衝殺和襲擾上。
雙方激烈交戰,隨著戰事的焦灼,為了打開局麵,雙方都派出了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