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仙和大羅金仙的差距,遠遠比凡人和真仙還要巨大。
在見識過燭龍和冥河之間的戰鬥後,李彌非常可以確認,那時不但凡人是螻蟻,甚至世界本身,都隻是塵埃。
所以李彌絕對不能有任何憐憫蒼生的心思,必須將這次人道爭龍烈度推進到極致。
簡單的皇子之間的爭鋒,或者南北朝對峙,都不行。
必須是將大漢碎裂成十幾塊,最終再由一位至強者將其統一,方有希望。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次人道爭龍,每一個佼佼者的壽元至少都是千載萬載,他們隻會戰死,不會老死。
仙俠版的三國?
不錯的時代,不錯的故事。
那些形象事跡曆曆在目的三國群雄,這一次,又將上演怎樣的史詩篇章?
李彌非常期待。
這場人道爭龍,將由他親自開啟,時間就在不遠的將來。
而現在,是埋下種子之時。
大漢帝國自肇興之時,諸子百家的爭鋒,已然進入了最終的對決。
百家皆已經被淘汰,隻剩下了最終的黃老、儒、法三家,還在朝堂之上爭道。
黃老之學基本上被曆代太後和皇後所推崇,法家則逐漸融入儒家,形成了儒皮法骨的格局,本來雙方幾乎均衡,但是當漢武帝登基之後,一切都變了。
漢武帝痛恨在他幼年時期壓製他的太皇太後竇氏,連帶對於黃老之學也非常不滿,以至於最終在董仲舒的提議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黃老之學一蹶不振,儒家獨大。
有壓迫,自然就有反抗,黃老之學在朝堂之上爭不過儒家,就開始開拓下沉市場,進入民間。
並且取消掉了軒轅黃帝的部分,改組為道教,以老子為尊,於下層民眾之間傳道,積蓄力量,期待著和儒家再次爭鋒的機會。
李彌再次現身,便是大漢帝都雒陽,東郊曾經老子擔任守藏室的圖書館早已經在戰火中毀棄,但是他的《道德經》已然流傳了下來。
每一個世界,每一本《道德經》,對於李彌而言都是全新的悟道之機,和認識這個全新世界最好的辦法。
這本《道德經》相比之前所見的上百本,於大道的闡述之上,更加高深了。
這個世界,屬於是精氣神三寶並重,但又壁壘分明的修行體係。
大漢帝國最頂級的修士,不是悠悠山林追求長生的道人,反而是追求者出將入相的官員。
因為赤縣神州是由赤帝舟所演化的世界,這一方世界沒有天道,隻有人道。
因此最強大的力量,需要從人道之中獲取。
武將重精,文臣重神,兩者對於氣皆有涉獵。
文武之間,界限分明,但是亦有能橫跨天塹,文武並重的強者。
他們修行的武技和法術,並非是用於個人之間的鬥戰,而是應用於沙場爭鋒,大軍對決,或者改易天象,風調雨順。
一切都是為人道爭龍服務。
李彌通過這本《道德經》,對於赤縣神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編纂一部《太平要術》。
掀起漢末三國這段波瀾壯闊史詩篇章的,正是黃巾起義,而張角,此時雖然得到了《太平經》,開始向道,但是《太平經》和《道德經》一樣,普通人是不可能通過《太平經》來修行道法的。
此時的張角,已經掌握了粗淺的符水把戲,通過入山采藥煉製符水丹藥來救助百姓,但身邊的信徒還非常少,不過百十餘人。
李彌也以望氣術觀察過整個赤縣神州,想要找到南華老仙、於吉、左慈等仙人,想要看一看他們是不是真的神仙。
但是南華老仙和左慈並未找到,於吉這個編纂《太平經》的道士找到了。
於吉自身的道行,已經證得長生果位,這非常難得。
因為於吉是世外修行,並不借助人道偉力。
但是他的道法隻能用原始來形容,自身戰力更是一塌糊塗,遠遠不如神洲界的長生真君。
但是李彌並沒有分毫看不起於吉的地方,能在這樣的世界,憑借一己之力修行至長生真君,並且編纂出了《太平經》,已經算是極大的創舉了。
一旦靈氣複蘇開啟,隨著道法普傳天下,於吉的道行必然飛速攀升,甚至有望大乘。
李彌並沒有去“點化”於吉,而是先編纂了《太平要術》,其本質上是由上清派道術演化而來,結合了李彌自身的領悟,並且針對赤縣神州做出了針對性的優化。
三月時間,隻編纂出了從築基到證長生果位的功法,後麵的還在空缺中。
但是時間上已經有些緊湊了,李彌不得不帶著半成品的《太平要術》,提前去見張角。
此山名太行,高三萬丈,長八百萬裡,即使對於神人後裔,想要翻越亦難如登天。
其中生活著諸般妖獸,少許已然生出靈智,因此對於大漢百姓,亦相當危險,唯有資深獵戶,方敢入深山打獵。
山中亦有不少天材地寶,服之便可治病,延年益壽。
張角生活在大漢底層,見識了百姓的苦難,他不懂道法,不會施符救人,因此隻能靠采摘山中靈植,將其煲湯,偽裝成為符水來救人。
剩下的根莖枝乾,就和兩個兄弟分吃了,僅僅憑借這些靈植效果的簡單堆積,就有了近乎金丹的道行。
這一日,張角背著背簍在山中行走,各種攀爬跳躍,如同猿猴一般靈活。
突然間,卻見一老人,碧眼童顏,手持一根藜杖,仙風道骨,望之如同神仙中人。
張角大喜,如何不知仙緣到了?
連忙拜倒在地,直呼“老神仙”。
張角已經三十多歲,是個體格魁梧的大漢,然而其修行資質,簡直讓李彌亮瞎眼。
這麼說吧,在符籙之道上,勝過羅真君,在神霄之道上,勝過林靈素。
絕對是李彌所見的第一修行天才,遠超其他所有。
不愧是赤帝神人後裔,不愧是掀起了黃巾起義,徹底葬送了大漢的掘墓第一人。
李彌微微頷首,取出兩卷天書,其一曰《太平要術》,儘述符籙之道,可呼風喚雨,撒豆成兵,修行到高深處,可以化身大賢良師,神人狀態,戰力飆升。
這自然是對於上清派郭真君的帝君形態的模擬和改良,可以短暫獲得跨越一個境界的力量。
其二曰《神霄無量造化經》,儘述雷霆之道,可驅雷掣電,施展諸般雷法,修行到高深處,可以召喚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降下神霄無量神庭。
主要是愛惜張角的天資,以及對於三國殺中張角的懷念。
嗯,一點個人的小小任性。
張角大喜,手捧《太平要術》和《神霄無量造化經》跪伏於地,以師禮拜了三拜,並求問姓名。
“吾乃太極道人,今汝得妙法,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如有違背,必獲惡報。”
說罷,李彌化作一陣清風,消散在山林之間。
張角將兩部道經捧在胸口,一腳深一腳淺,如同在雲霧間一般飄飄然回返到了家中。
驚喜的發現,無論是《太平要術》,還是《神霄無量造化經》,於他而言似乎沒有任何難度,簡直就是一點就通,其中諸般妙法簡直令人忘乎所以,遠比粗糙的《太平經》要高妙的多。
於是張角第一時間將《太平經》拋之腦後,全力開始修行《太平要術》和《神霄無量造化經》,並且不敢忘太極道人的告誡,堅持“代天宣化,普救世人”。
搞定了張角之後,李彌的第二站是蜀中天師道。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