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振奮,歡呼雀躍;將士謝恩,起身待令;百官互禮,紛紛落座。
果脯一碟一碟地端,酒壺一把一把地換。推杯換盞,飲酒作樂,共賞盛景!
或是蒼天共情,此時錢塘江麵潮起潮落,千萬潮頭激流仿如萬千駿馬,互相碰撞、廝磨後又激起百千大浪,最高的浪頭甚至足有六七丈!排山倒海而來擊落在岸邊,甚至有些潮頭直接打在了橋上,不少人因此上下濕透,卻仍歡心開懷。
此時,所有人的目光都望著江麵,往年觀潮節自是有著盛大的節目,今年如何不得而知,隻能期盼。可遙望許久,除浪潮之外,江麵並無其他。
就在眾人疑惑沉默之際,一道琵琶撥弦之音自錢塘江的另一端傳來。
隨著這道琵琶聲起,緊隨其後的便是如同炸雷一般的鼓聲!
細細聽去,若非一麵百丈大鼓豈可傳之?
眾人循聲觀望,卻見江麵儘頭,數排大小有序排列的船隻橫布於江麵,最左邊的船與最右邊的船隻幾乎橫跨江麵數十米,船隻細數而不儘,必有近百艘!
在這百艘大船的最前方有一艘領頭的,這艘船比其餘的船都要寬長,這便是主船“皓月”。
方才那激動人心的鼓點才將將而止,未平靜片刻,便又傳來琵琶聲,這次撥了兩弦。
於是,下一秒,“皓月”後方所有的船上,皆傳來了兩聲鼓點。
“咚咚!”
船隊愈來愈近,眾人也在儘力地眺望,因為主船上頻頻傳出琵琶聲,誰都想看看,究竟是何人所奏?
而就在這萬眾矚目之際,終於有人眼尖看到了。“大家快看那頭船前甲板!快看快看!”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下一秒,所有人都望向了船頭,並且在看到後,驚訝地張著嘴,仿佛下顎脫臼了一般。
卻瞧那船尖兒,一女子執琴而立,身姿宛如桃柳玉枝,挺拔曼妙,風韻矚目。身著一襲皓月舞服,其下青綠針錦散花裙,發絲高挽綴有數枝花朵,耳垂點著水滴玉墜,腰間係著海水綠雙環如意絛,腳下踏著雙繡玉蘭花雲頭紋鞋子;舞服雖色淺,但其上隱約可見圖路,江水、天空、皓月三者交相輝映,另有飄逸靈動的桃紅綢絲纏繞香肩玉臂,隨風而起飄於周身,與旗幟交相輝映!
再瞧其容顏,真是“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
“佳人自鞚玉花驄,翩如驚燕踏飛龍。”
“眉似遠山不描而黛,唇若塗砂不點而朱。”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九霄天仙也不過如此,四海之美也儘附於此!
楊桂枝,此刻引來了萬千矚目,於那船頭迎浪潮而舞,玉指連連撥動,一指點去萬鼓擂。隨鼓聲起落,兩岸將士高喝演武,場麵恢宏,盛景難收,鋪天蓋地的喝彩,激動得手舞足蹈的百姓更是數不勝數!
天台之上官家細瞧下方,見此壯觀一幕心底頗為震驚。
目光一轉,官家望向吳太後,又見吳太後滿目慈善,眼眶隱有波動,孝宗明白了,此人便是那楊桂枝!
“朕怎說瞧著眼熟,竟又是此女。”
趙昚知道先前教坊的變故,但他乃官家,一朝之主,說出去的話自然收不回。趙昚明白了吳太後為何偏護她,他已經在想如何賞賜桂枝了。
而另一邊,站在吳太後身邊的趙擴則是沉浸於此,他已被這個女子深深地吸引了,對方彈的哪裡是琵琶?那玉指撥動的,分明是他趙擴的心弦!
六和塔平台席內,太子、太子妃並坐一排,望著江麵,李鳳娘眉頭微微一皺,“怎又是這個丫頭?京都教坊不是已被查禁了嗎?”
心底有些疑惑,她目光一轉看向趙惇,後者也是入神得很。
“來!殿下請用點心!”李鳳娘語氣極其古怪地塞了一塊糕點在他嘴裡,堵住了驚訝張大的嘴。
後者差點兒沒噎著,一頭霧水地看向李鳳娘,他立馬明白了,“不看便是了!至於嗎……”說完,他取出那糕點丟在一旁,目光望向彆處。
要說此時最為震驚的,自然是六和塔下的趙令才以及杜婉茵!
趙令才此時啞口無言,而杜婉茵則是直接站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