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陳濟懷口中的新船,是指江陰水師營造船廠,正在建造的一批新戰艦。
這依舊是一批巡航艦。
當航海的發展進入了蒸汽時代後,在船舶建造中,鋼鐵占船體材料的比重越來越大。
在當前的技術背景下,鋼鐵和木材,哪種材料更適合造船的爭論,也一直不曾停歇。
由於此時,鋼鐵的防腐等問題,還未得到有效的解決,因此除了鐵甲艦之外,木材仍是各國建造艦船的主要選材。
但選用木材,也有相應的難題。
用木材建造船舶,最難獲取的是肋骨等部位的木料。
艦船的肋骨,形狀都是彎曲的,無法直接用直木進行加工,必得挑選型線相近的天生曲木。
這種木料不僅價格高昂,而且存量較少,甚至經常出現有價無木的情況。
在兩江地域,無論是浦江造船廠建造商用船舶,還是在水師營造船廠建造軍艦時,都曾出現過木料緊張的情況。
與造船所用的木料相比,鋼鐵就顯得廉價了許多。而且鋼鐵的可塑性強,可以鍛造成需要的形狀。
由此,一種折中且各取不同材料優點的艦體結構——鐵肋木殼,也就應運而生了。
自十九世紀中葉起,在西洋各國,正是鐵肋木殼船大行其道之時。
因此,追趕世界海軍潮流,建造鐵肋木殼式戰艦,也自然成為兩江水師營的必由之路。
由於此前浦江造船廠已經建造過鐵肋木殼的商用船舶,因此在建造新一批戰艦時,可以相應的技術支持。
當兩艘“紫金山”級巡航艦即將下水時,水師營新一批戰艦也已經做好了建造前的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太平冶廠還在發展之中,至少在數年內,造艦所需鐵材仍要依靠進口。
新型號的巡航艦,同級計劃共建造四艘。均由水師營造船廠的兩座船台,交替建造。
自同治九年冬月起首艦開工,到同治十二年三月,四艦全部建造完成。單艦的總造價十七萬五千餘海關銀,約合53萬英鎊。
各艦在下水後,分彆被命名為“黃山”號、“九華山”號、“八公山”號和“天柱山”號。
“黃山”級巡航艦,采用鐵肋木殼結構。艦體全長665米,寬98米,最大吃水48米,正常排水量1,240噸。
設計上延續了水師營之前建造的巡航艦樣式,采用平甲板船型,高乾舷,三桅杆單煙囪的布局,飛剪式艦艏。
“黃山”級艦,仍采用機帆共用的動力模式。艦上配有全套帆裝,並裝有艏斜桅。
輪機動力配置,為1台臥式雙汽缸往複蒸汽機,單軸單槳,2座圓形火管鍋爐。最大輸出功率為1,200匹馬力,設計航速126節。
在僅以蒸汽動力航行的情況下,煤艙滿載時,最大續航裡程為4,000海裡。
艦上火炮的布置,仍以船旁列炮的方式為主。
但在前桅杆前方,設有一座換門架式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