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裡發生的事,還真就和陳濟方推斷的大差不差。
同治十一年時,十七歲的皇帝大婚,翌年正式開始親政。
然而,眷戀權柄的慈禧太後,卻總是插手乾預朝政,還時不時的調取奏折。即使受到東宮慈安告誡,也不願收手。
自己的親娘太愛管事兒,同治這個皇帝當得很不痛快。
於是便有宵小給他出了餿主意。說不如給太後修園子,好有個地方讓她們頤養天年。
明麵上說,是皇帝感戴慈恩,欲儘孝思。實際上是給慈禧太後在紫禁城外找一個遊玩的地方,好讓皇帝擺脫其控製,可以獨掌皇權。
同治皇帝對這個破點子,很是讚賞。於是決心大修頤和、圓明二園。花費天下之財富,以為母子爭權。
其實慈禧太後對於修園子,也是十分憧憬。畢竟貪慕虛榮,崇尚享樂,是其天性。既然皇帝有孝心,那當娘的自然是讚成,並予推動了。
誰料,此諭令一出,竟招來滿朝的抵製。更難得的是,朝中無論派彆,這一次居然齊刷刷的反對。
這可是給同治皇帝氣得要命。
他接連下旨,處置了多位出頭冒尖的反對者。還準備強推修園,與朝臣們對抗到底。並以巡視工程為名,頻繁出宮。
作為當朝王公大臣中的首席,奕?在對待這件事上,一開始是采用靈活勸諫的方式。但效果甚微。
隨著同治皇帝一意孤行,修園子的事情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惡化。奕?也隻能強出頭,帶領自家兄弟們進宮力諫。
同治皇帝為此大怒,竟斥責奕?“此位讓爾,何如?”
隨後,又因奕?之子,泄露了同治出宮的隱私。皇帝已是失去理智,一味尋求報複。
他下令,以“恭親王無人臣禮,當重處”之名,革去奕?父子爵位,開去一切差使,並交宗人府嚴議。
甚至把奕?的原來的差事,都分簡給了他人。可算是想得周全。
後來,雖說對奕?的懲處,有所減輕。但又降旨,以“朋比謀為不軌”,儘革當朝最核心的十位王公大臣。內廷為之震動!
在這個過程當中,慈禧太後佯作不知,實為縱容。
她既恨朝臣們阻礙修園,又想借皇帝的手再度敲打奕?。
卻沒承想,兒子不堪用,竟失控玩過了火。而且此次,朝野上下皆是支持奕?,令禁中孤立。
局麵至此,她隻得拉著慈安走上前台,進行乾預。又哭訴,又安慰,降諭矯枉,下旨停修園林。才算在麵上,將這場風波平息。
可他們認為這事過去了,陳家兄弟卻不這麼想。
平台南,定琉球,以及隨後對日訂約,讓陳家兄弟名聲大噪。在國人心裡,在洋人口中,都對其青眼相待。
可清廷這個拖油瓶,卻還是如此扶不上牆。
終於氣得陳濟方下定決心,此次一定要讓他們知道,再不堪下去,風險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