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清廷曲折的購艦過程不同,水師營因為經費獨立,購艦更具效率。
借助已有的商貿渠道,他們早已對歐洲各大造船廠進行過探訪。因此購買鐵甲艦的決心定下之後,很快就有了實質的進展。
因為更合適的大小和價格,水師營最終選擇了,新興工業強國德國的造船廠。
以該國“薩克森”級為母版,改進訂購了兩艘鐵甲艦,“玄鳥”號和“白駒”號。這個結果與北洋後來的選擇,可謂殊途同歸。
不過,雖然都是在“薩克森”級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但水師營和北洋的改造方向,卻是大相徑庭。
或許是建造時間更為靠前,“玄鳥”級對原型艦的改進相對較少。艦體結構更多的,沿用了原來的設計。
主要的變化則集中在艙麵布局上。保留了原有的,前部露炮台式主炮的設計。去除了船腰炮房,改為後部露炮台式主炮。
並將原來“水泥廠”般的四座煙囪,改為了縱列雙煙囪。同時調整了指揮塔的位置。
“玄鳥”級鐵甲艦,艦體全長946米,最大寬177米,吃水65米,正常排水量7,350噸,滿載排水量7,800噸。
艦體為鋼鐵混合結構,艏艉樓船型。艏艉樓間的主要上層建築,從前向後依次為,帶橫跨艦體飛橋的裝甲指揮塔、縱列雙煙囪和單桅杆。
裝甲防護形式采用了,集中防禦模式的鐵甲堡設計。主裝甲為鋼麵鐵甲,也稱複合裝甲。水下防護采用雙層底,並有水密隔艙的設計。
鐵甲堡的範圍,涵括了前後主炮台底座,及其之間的兩舷。其側舷裝甲,水線以上部分為12英寸厚,水線以下部分為8英寸。
鐵甲堡的前後端,為10英寸厚的橫向裝甲防水隔艙壁。主炮台及底座的裝甲為12英寸,指揮塔裝甲最厚處為10英寸。
鐵甲堡以外,艦體的艏艉部分,有3至2英寸厚的水平裝甲甲板,並與鐵甲堡相連。其中艦艏的裝甲甲板,一直延伸並支撐著水下的撞角。
“玄鳥”級完全取消了風帆,動力係統采用2台臥式雙汽缸複合往複蒸汽機,配有8座圓形火管鍋爐,雙軸推進。
蒸汽機最大輸出功率為6,800馬力,設計航速145節。煤艙滿載時,以10節航速航行,可以續航5,000海裡。
主炮為2座雙聯裝阿姆斯特朗式25倍徑12英寸後裝炮。安放在前後兩座露炮台中,露炮台沿中軸線布置,位於艏艉樓末端處。
副炮為6門阿姆斯特朗式25倍徑6英寸後裝炮。分列舯部兩舷的上甲板。
另有10部霍奇基斯式23倍徑37毫米五管旋轉機關炮,分彆布置在艏艉樓、上層建築以及戰鬥桅盤內。
在艦艏兩側,還各裝有一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可發射刷茨考甫磷銅魚雷。全艦編製為430人。
1879年底,商團軍水師營的代表,與位於東普魯士的伏爾鏗公司斯德丁造船廠,正式簽訂了,訂造兩艘“玄鳥”級鐵甲艦的合同。
單艦的建造、武備、運費以及保險等各項費用,總計約合441萬英鎊。並在合同中,約定了工期和各項技術指標。
1880年5月,“玄鳥”號正式開工建造。同年9月,“白駒”號在相鄰船台開工,兩艦分彆於1882年底和翌年初建成。
水師營為了鍛煉人才,除了監造人員外,還首次專門派出了接艦官兵,遠赴德國接收新艦。
在經過測試檢修後,兩艦在水師營官兵的駕駛下,結伴返航,並於1883年4月抵達上海,正式加入了艦隊。
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鐵甲艦,兩江地區的海防事業,也將隨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