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李鴻章心裡很是明白,這樣的諭旨除了造造聲勢,根本發揮不了什麼實際的效力,也不會有人真的聽命。
朝廷能調動得了的,無非是淮軍和湘軍,以及各省的練軍而已。
這些當中,除了數萬淮軍主力以外,大多都是魚腩,甚至很多都是臨時征集組建,裝備也不充足,戰鬥力可想而知。
放眼整個大清,真正的戰力在哪,不言自明,那也才是李鴻章最心儀的援兵。
李鴻章既然知道,清廷的諭令起不了什麼作用,那麼就得他自己親自出麵。
大清對日宣戰當日,李中堂就以私人的名義,給兩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劉坤一和兩江總督陳濟懷,分彆發出電報,請求對方援助北洋。
對於兩廣和閩浙,李鴻章並無太多指望,更多的是客氣一下而已。
這兩方的陸師孱弱,水師雖尚可用,但也是艦船或舊或小,人員訓練有限。即使前來,也隻是聊以壯聲勢罷了。
李鴻章真正寄予厚望的,當然是兩江,而且暗地裡還挺有信心的。
他認為,兩江很可能會像十年前那般,伸出援手。
考慮到對手的變化,他甚至覺得,隻要兩江象征性的出兵,就能夠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可以讓局勢迅速轉化。
李中堂能有此等想法,既是源於對兩江實力的信服,更是其心中“以夷製夷”的觀念在作祟。而且在潛意識裡,他已經把兩江當作如同列強一般的“夷”了呢。
可令他遺憾的是,兩江的陳濟懷卻對他的請援反應冷淡,除了官麵上的敷衍之外,再無任何有實際意義的答複。
如此這般,李鴻章不禁心生詫異。冷靜細思之後,又陡增不佳的預感。
於是他又再度給陳濟懷發報,探求退敵的辦法。又安排屬下,以北洋的名義向兩江發送官函,正式邀請援助。
此後,李鴻章專門派出心腹幕僚,江蘇籍人士馬建忠,作為自己的特使,密訪兩江,試圖轉圜。
馬建忠在兩江活動多日,卻未能得見陳濟懷,與林東方會麵的時間也被壓縮得極短。
在這短暫的交談中,林東方告訴他,兩江目下內外事務繁多,壓力極大,不願再多生其他事端。因此,對北洋之事實在管不了那麼許多。
何況,朝鮮靠近京畿,向來為北洋禁臠。北洋經營多年,若傾力以對,量那日本蕞爾小邦,終難翻出什麼大浪,根本無需兩江相助。
總而言之,態度明顯,也讓馬建忠感到失望。
在準備北返之前,經人提點,馬建忠又私下去拜訪了老將軍陳經山。
老將軍如今已至古稀之年,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在馬建忠的不住誇讚奉承之下,更是喜笑顏開。
談到朝鮮之事時,心情大好的陳經山對馬建忠說,兩江雖已自治,但總歸還是大清的臣屬,豈有不管此事的道理。
隻要北洋那邊能夠堅持住,積極一些,爭取多打幾個勝仗,到年底前還能守在朝鮮。
他就可以確信,到那時,兩江終會如對待越南之事,一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