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兩江出兵濟州島後,得到消息的北洋方麵隨即拍來電報探詢情形,其間還包含了,欲和兩江相配合,共同開展行動的強烈意願。
然而兩江方麵的反饋,卻依舊淡漠,延後了數日才不冷不熱的做出回複。
在這份好似聲明的答複中,兩江方麵告知北洋,此次進占濟州實屬孤立的行動,並無其他聯係和後手。
而且兩江仍然不打算介入到當下的戰事當中,反倒勸告北洋還需多做努力。
這樣的態度,讓北洋乃至清廷都大為驚詫。
那些原本為兩江出兵而欣喜,還吹噓自己早就有此判斷的清流言官們,瞬間都傻了眼,又轉而開始對兩江進行謾罵和攻訐,稱其分明就是陰謀叛逆。
兩江究竟有沒有“陰謀”,所謀的又究竟是什麼,急於想知道其中答案的,當然是李鴻章和日本。
最終的揭曉,則是要有先後順序的。
首先明白過來的,是日本方麵。在其反複探問之後,才逐漸得到了兩江的表態。
兩江告知日本,此番進取濟州是如前約而為,並且堅持日方亦應如約行動,勿要進犯大清國土。
但考慮到北洋確實仍保有相當的實力,特彆是在海軍方麵,因此日軍繼續襲擊其港口基地,還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被接受。
同時,兩江重申雙方間約定的效力,並指出日方若想鞏固已取得的成果,仍需奮戰。
而當大清終不肯就範之時,兩江也定會適時出麵“勸說”,以合理的方式結束這場戰事。
如此一來,日本總算明白了紅線是在何處,在關起門來進行一番研判之後,最後無奈的決定,隻能按照兩江畫出的路線行進。
此後日軍根據大本營的命令,改變了作戰方略。
其陸軍向朝鮮與大清的邊界線集結,擺出一副嚴防死守的架勢。雖說小規模的越界襲擾時而發生,但日軍確實放棄了大舉入侵的計劃。
日本海軍則開始頻繁的,向北洋海軍的基地發動襲擊。
因為此時的北洋艦隊,已經全部集結在了威海,那裡也就當然成為了被攻擊的主要目標。
日本聯合艦隊除了對威海實施了嚴密的封鎖,和不斷進行突襲。還不時襲擊旅順、大沽、煙台和登州等地,以此來給清廷和北洋施壓,逼迫北洋海軍出港決戰。
日軍的這種伎倆,還真是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清廷對於各口頻繁遇襲,表示出極大的不滿。
陳濟懷也很“湊巧”的在背後拱火,上書朝廷,建議若北洋不能收複朝鮮,莫若當舍則舍,以求儘早罷戰言和,免得勞師糜餉,內外不靖。
陳濟懷當然知道,此刻大清痛得尚不深刻,朝中的主戰派們也仍在高談闊論,自然不會聽他的反話。
而清廷受到日本人和兩江那邊的雙重壓抑,無力找正主反擊,便把所有的窩囊和委屈統統發泄到了北洋的頭上。
朝廷由此頻繁下旨,言辭強硬的勒令李鴻章,命其從速督派北洋各軍主動出擊,挽回頹勢。
聖旨令北洋海軍出港迎敵,擊退敵艦,勿使各海口遭敵襲擾。若確實力有不逮,也應移駐大沽設防,以求拱衛京畿。
還指責淮軍各部,久駐遼東,空耗餉糧,宜儘快東渡,收複朝鮮,重樹藩籬,方能一雪前恥,略贖舊過。
接著清廷又連續開出罰單,將北洋各將領、要員,撤職的撤職,查辦的查辦。還調原湘軍和楚軍舊將,趕赴遼東,接掌戰場指揮。
在朝廷這一番猛如虎的操作下,李鴻章也是無力抵擋,隻能奉旨行事。
10月底,清軍開始沿著鴨綠江一線,朝對麵的日軍防線發起了反擊。
遼東的清軍總兵力雖已逾四萬,略優於日軍,且淮軍主力精銳皆在其列。
但其指揮混亂,各路皆各自為戰,鮮有合力,將領也多無交戰決心,部隊士氣低迷,其結果可想而知。
因此,清軍的反攻行動,拖拖拉拉,斷斷續續,持續了月餘。卻毫無成效,反倒損兵折將,消磨了有生力量。
在清軍陸上展開行動後,北洋海軍也終於在上峰的逼迫下,於11月初嘗試出海作戰。
因為主力戰艦多有不同程度的創傷,尚未完全修複,彈藥物資也很是匱乏,眼下的北洋艦隊其實並不具備投入大規模海戰的能力。
因此其出海,實際上隻是為了應付差事,打算轉一圈就回。
然而苦等海戰機會的聯合艦隊,卻豈容錯過,早已埋伏等候,意圖截殺。
已經收獲信心的日本海軍,再無從前的懼色,借北洋艦隊出航之際,全力出擊,雙方也在威海西北外海處,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殺。
在此戰之中,北洋的“靖遠”號、“安遠”號和“嘉遠”號三艘主力戰艦被擊沉,餘下各艦在遭受新創後敗回了威海。
此後,日本海軍針對苦守不出的北洋艦隊,發動了數次夜襲。使得北洋剩餘的主力戰艦,或沉或傷,基本折損殆儘。
清廷的瞎指揮,果然“成果”顯著。
北洋海軍在遵旨行事後,莫說出海迎敵,就連轉移至大沽亦無法做到。
何況大沽的條件遠不及威海,去到那裡,除了離京畿近些,能給朝廷增添些虛無的安全感外,隻能給艦隊的生存增加更多的隱患。
陸海兩軍皆受重創後,就連渾渾噩噩的清廷也看得出,僅靠北洋是根本無法挽回敗局的,若日軍再大舉進犯,恐怕連自保都很困難。
因此在朝廷的內部,主和派已經開始抬頭,風氣日盛。
可是死要麵子的大清,仍然覺得就這樣收場,於心不甘。又真的擔心繼續打下去,會危及根本。於是又將最後的希望,寄托向了江南。
自11月中旬起,清廷就連番降旨給陳濟懷,重提要兩江出兵北援,以解危局之事。
而在暗地裡已經準備了數月的兩江,也終於等到了“陰謀”得逞的時機,開始釋放出願意出兵的信息。
朝廷對此當然欣喜,以為這次總算又有人救場,而且應該能夠成真。
可誰料,緊接著他們收到的,便是兩江開出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