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兩江既然已經開啟了經略整個華夏的進程,在這條道路上也必將接受眾多艱難的挑戰。
在即將麵臨的這些困難當中,來自假想敵沙俄的軍事壓力,首當其衝。
經過重新對自己進行的審視後發現,防衛軍現有的實力與這個強大敵手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隨著時局的發展和推進,距離發生衝突的節點將越來越近,儘快消除這個差距也就迫在眉睫。
因此,從1895年開始,防衛軍又全麵開啟了第二次整軍的活動,其目標具有明確的對抗沙俄的意味。
這次,陸海兩軍並未對整軍案進行統一整合,而是各自提出了獨立的計劃,並且都得到了陳濟懷的批準。
先說海軍方麵。
兩江至1894年底,在役的戰艦總計不過數十艘,排水量總和為十萬餘噸。加上在建的艦隻,總排水量也還不到十六萬噸。
而且其中,大多數都是中小型艦隻,大型主力艦不過四艘老式鐵甲艦,兩艘在建的戰列艦。再往下排,就隻有八艘裝甲巡洋艦,勉強算得是大艦了。
反觀沙俄海軍,自克裡木戰爭慘敗後,便臥薪嘗膽,開啟了以蒸汽鐵甲艦和大型遠洋巡洋艦為核心的,海軍近代化發展的熱潮。
至1894年時,其海軍實力位列世界第三,擁有各型戰艦兩百餘艘,總排水量達到二十九萬餘噸,而且陣中還不乏數量眾多的大型裝甲戰艦。
在這一年,沙俄僅在遠東就駐有,八艘巡洋艦、八艘炮艦和九艘大小雷擊艦,其中的七艘為大型的一等巡洋艦。
此外,沙俄還剛剛出台了全新的,規模龐大的造艦計劃。
其表現出的雄心勃勃,既是為了對抗新崛起的德國海軍,更包含了進取遠東的意圖。
到了1895年底,沙俄新近下水,或是已經擺上船台的萬噸級主力艦隻,就有十餘艘之多。
特彆是其計劃中並且大部分已經開工的,“偉大的西索亞”號、三艘“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和三艘“佩列斯維特”級,完全是參照英國最新式戰列艦的樣式建造的,威力不俗。
另外還有大型遠洋裝甲巡洋艦,和相對舊式的鐵甲艦,各數艘。
待這些主力戰艦建成後,必能組成一支實力強大的艦隊,也將給兩江帶來巨大的海上壓力。
為了應對,防衛軍海軍製定出一個為期三年的造艦計劃,重點加強主力艦隻。
其內容主要包括,開工建造四艘“鹿鳴”級樣式的戰列艦,兩艘一等巡洋艦,四艘二等巡洋艦,等等。
防衛軍海軍認為,若這個計劃能夠如期完成的話,雖然兩江的戰艦總量仍遠不及沙俄,但在新式艦隻方麵已經與對方十分接近了。
兩江海軍也就可以憑此力量,至少可以與對手進行周旋,不至於完全落於下風。
至於防衛軍陸軍,所要麵對的壓力就更大了。
作為其未來的對手,沙俄陸軍向來就以龐大的規模而著稱。
這在過去多次的歐陸戰事中,皆有體現,其動輒就可動員起百萬級的兵力,令其他歐洲列強都有所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