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
九昌道,大周南境。
九昌道坐落在懷江道的正北方,因為距離懷江道和泰安道很近,所以這也是自大周爆發瘟疫以來受災較為嚴重的地區。
懷江道爆發小澤縣之亂後,九昌道全境也蠢蠢欲動,冒出了不少流民,聚集成群,襲擊官府,打砸搶燒,劫掠府庫,也欲效仿陳天勝的所作所為。
沒辦法,為了活命,這些平日裡老實本分的農民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好在九昌道上的經略使和都護使吸取了懷江道的教訓,大舉派兵平息叛亂,堅決將暴亂扼殺在萌芽之時,這才沒有讓九昌道全境燃起戰火。
後來九昌道內的義軍見事不能為,紛紛流竄到了懷江道境內,投靠陳天勝,導致陳天勝麾下黃衫軍的實力越發壯大。
懷江道與九昌道交界之地有一座名為臨豐山的小山峰,山勢不算陡峭,自西北向東南延伸數十裡,橫亙在兩道之間。
時值寒冬,臨豐山上的樹木早就掉的光禿禿的了。
現在的臨豐山上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大片的軍營,大周的官軍旗幟密密麻麻,人聲鼎沸。
這裡正是當朝兵部尚書宇文成化的駐軍之地。
從宇文成化和陳天勝在兩道交界處展開對峙以來,大大小小已經打了十幾仗,雙方互有勝負,局勢上乍一看很穩定。
但是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的,戰事拖得越久,對於官軍來說就越不利。
因為陳天勝麾下的義軍是可以急劇擴張的,一場仗死了一千人,隔天就有兩千人來投軍,這麼打下去誰吃得消。
可是官軍隻能從各道府源源不斷的抽調兵力趕赴戰場,這其中涉及到糧草的轉運、兵力的調派、武將的協調等等各方麵的問題,光是想想就會讓人頭疼。
現如今宇文成化已經在臨豐山周邊集結了十萬大軍,整個懷江道都落到了陳天勝的手裡,現在宇文成化就在守著九昌道的門戶。
所有人都知道,這場平叛之戰怕是要打成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了。
中軍大帳之內,穿著一身錦衣華服的宇文成化正襟危坐在椅子上,不斷的在翻看一些信件,時而眉頭舒展,時而有些發愣。
這些書信倒不是各地的軍報,而是來自京城、隴西等等眾多地方的宇文家密信。
至於前方戰事最終會打成什麼樣子,嗬嗬,這位兵部尚書怕是不怎麼上心的。
在軍帳之中還筆直的站立著一名魁梧的漢子,名為宇文克,全身披掛甲胄,約摸三十餘歲的年紀,臉色平靜,目光如鷹。
宇文克,宇文家特地從隴西老家調過來的將領,就在軍中擔任宇文成化的貼身護衛。
其實他並不是宇文家的人,從小隻是被宇文家收養的孤兒,而後被賜姓宇文。
像宇文克這樣的人,在宇文家還不知道藏著多少。
夜幕緩緩降臨,軍帳中升騰起了火光,燭光時不時的隨著帳外的微風抖動一下,暖爐中的熱氣也彌漫在整座營帳內。
帳外就是冰凍三尺的嚴寒,而屋內暖和的幾乎讓人想要脫去冬裝。
看了好久的宇文成化終於放下了手裡的書信,揉了揉額頭感歎道“唔~事情還真多啊。”
“家主,該休息了。”宇文克輕聲提醒道,聲音中略帶著一兩分沙啞。